第517章 燃燒的東京(第2/3頁)

就在中國轟炸機飛臨日本本土的同時,100多架日本戰鬥機迅速升空向中國轟炸機群飛來。雙方剛一接近,“鴻雁”轟炸機上強勁的防禦炮火就響成了一片,打得日本戰鬥機難以近身。“鴻雁”轟炸機上共有5個自動炮塔,其中4個裝有雙管12.7毫米機槍,前上部裝有2門20毫米機關炮。飛機上的火力控制裝置可以輕而易舉地操縱這些炮塔自動地向來襲敵機射擊。整個轟炸過程中,“鴻雁”轟炸機僅被擊落2架、擊傷11架。即使這樣,轟炸效果仍然不理想——只有不到30架飛機找到了預定目標,並且對目標的轟炸遠未達到傷筋動骨的程度。9月2日,124架“鴻雁”再次出擊日本。雖然在整個9月份,參與轟炸突擊的轟炸機數量不斷增加,轟炸的城市也擴大到名古屋、神戶、大阪、橫濱等地,但中國情報分析人員從拍回的航空偵察照片判斷,主要突擊目標中的大多數均未被摧毀!“這種情況必須改變!”剛剛從轟炸機部隊司令位置上調來擔任戰略轟炸機部隊司令、原西伯利亞軍區第6航空隊第2轟炸機師長羅亞森中將暗暗下了決心。雖然這一時期存在一些客觀困難,如重型轟炸機數量較少,戰略轟炸機部隊平均只有425架“鴻雁”可用,加上從朝鮮半島到日本的航線上氣象條件很差,時常出現颶風,嚴重影響了對轟炸進入點的接近和對目標的選擇。但這決不是主要原因,羅亞森經過仔細分析,認識到中國空軍在東西伯利亞戰場上慣用的晝間高空精確轟炸,在用於對日戰略轟炸是根本不合適的。由於日本的重要軍事工業目標多集中在城市附近,而日本城市木結構建築物多、極易燃燒,所以改用燃燒彈效果將好於高爆炸彈。同時如采用夜間面積轟炸,既可將載彈量從3噸提高到6至8噸,而且可以減少日本戰鬥機對中國轟炸機的攻擊。

羅亞森將軍膽大心細、才智過人。正是靠這一點,這個長春市一個普通工人的兒子,通過不斷奮鬥,從一名轟炸機的飛行員,一步步晉升為中將,年僅36歲便升任戰略轟炸機部隊司令,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羅亞森先命令機械師將飛機上所有的機關炮都拆下來,以減輕飛機重量,來加載更多的燃燒彈。當飛行員們聽到這一消息,都無比震驚,以為他們的司令真是發瘋了。可羅亞森認為:夜間進攻是一種奇襲,不會遇到日戰鬥機的攔截,而且拆掉機炮還可以避免在暗夜中造成誤傷。當然他很清楚有許多困難都可能決定這一新設想的成敗:氣象條件、敵人戰鬥機的攔截、飛機故障、夜間的空中領航等等,但他仍義無反顧,決心一搏。賭博當然有輸有贏,可羅亞森堅信自己一定是勝利者!

作為預演,1943年10月4日,羅亞森使用90架“鴻雁”轟炸機對大阪進行了“實驗性”突擊,其中投擲燃燒彈共260噸。看到這次轟炸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羅亞森又於10月15日進行了一次更大規模的“實驗”。這天,他共派出183架“鴻雁”轟炸機轟炸東京,其中投下燃燒彈560噸,結果有38000幢建築物化為了灰燼。

鑒於“鴻雁”對神戶、東京的低空轟炸效果甚好,中國戰時內閣會議正式決定使用燃燒彈對日本全境內選定的工業目標實施轟炸。第一次大規模火攻定於11月9日,目標東京。市內下町地區是轟炸的重點,因為這一帶是東京低收入者居住區,相互毗鄰的房屋彼此間隔只有一米左右,而且多為木板條建成,這使得下町地區成為中國空軍投放燃燒彈最理想的目標。雖然這可能使上萬名日本平民死亡,但從軍事戰略上講,這就是彌補由於日本工業目標分散而精確轟炸效果不佳的最好方法。

11月9日傍晚5時32分,第一批“鴻雁”轟炸機在第212轟炸機聯隊長葉楚少將的率領下,從朝鮮半島的漢城空軍基地起飛。多達354架的G6“鴻雁”轟炸機群的轟鳴聲,在朝鮮半島上空回響了兩個多小時,夜間低空轟炸對中國空軍來講畢竟還是新事物,飛行員心中也不停地打鼓,不知此行運氣如何。幾個月來對日本的戰略轟炸,雖說是對日本軍民心理上的一種打擊,但遠未達到杜黑所預言的引起民心士氣低落的情況,甚至還使日本平民增添了對華軍的憤恨,甚至中國空軍飛行員在起飛前都得到提示:“如果你被擊落了,要設法盡可能快地讓日本軍方俘虜,否則,日本平民會當場就殺死你的!”

經過漫長的航程,夜間21時15分,“鴻雁”機群的導航機率先飛抵東京上空,並向下町地區投下了照明彈,給其它飛機指示目標。警報器在寧靜的夜空中尖叫起來,還未等日本防空部隊反應過來,先頭的兩架“鴻雁”轟炸機已經以480公裏的時速飛離了市區,身後慢慢出現一條劇烈燃燒著的“火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