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摧枯拉朽

這一天的進攻中,盡管有通訊切斷造成誤炸等種種的不順利,日軍步兵部隊還是拼死向前推進了兩公裏,距離河岸也就是二三公裏了。東北軍在日軍空軍、炮兵和步兵全面總攻下,全線向後撤退。小松原中將命令步兵各部隊,在日落前鞏固已戰領的陣地;炮群相應向前推進,掩護步兵第二天拂曉向河岸攻擊。第二天早8時,日軍又全線猛攻,目標是桑葉河浮橋。日軍的飛機和炮群一齊壓上橋頭,炮火來勢之猛,超過前一日。盡管東北軍遠射程火炮不斷地轟擊日軍重炮陣地,但是煙勇少將的炮群仍然將炮火集中在兩河匯流處一帶,炮彈有如急風聚雨,河上象開鍋下餃子,無數水柱騰空而起。終於,浮橋被擊中,橋板飛向高空,在黑煙裹脅下又紛紛下落。橋頭的中國守軍和高射炮部隊,忙向西岸的堪布拉爾特退去。這時約有一個大隊的日軍步兵,順勢沖過浮橋,進入堪布拉爾特山腳,企圖上山奪取台地上的東北軍大炮。一小部分敢死隊攜帶著反坦克手雷和炸藥包,則一過河便向北插去,以分散東北軍注意力。這時西伯利亞駐屯軍前線部隊的少壯軍官們,認為空中和地面的戰鬥已經得手,準備繼續擴大戰果,實現最初制定的圍殲桑葉河東岸全部中國軍隊、渡過桑葉河,進到西岸消滅東北軍預備隊和奪取並擴大桑葉河西岸的登陸場以保障之後行動的戰役目標。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過河進攻堪布拉爾特高地的部隊剛沖到高地半坡上,從堪布拉爾特東、西山口及平坦的山頂上,湧出數百輛坦克、步兵戰車和裝甲車,布滿了山野。這是姜登選少將的第11坦克旅和莫德聲上校的第8機械化步兵旅。坦克車上的火炮和步兵戰車裝甲車上的機關炮,噴吐著榴霰彈和燒夷彈嘩嘩地壓過來,機槍彈如同下雨似地潑向沖鋒的日軍。日軍各個自殺攻擊班的“肉彈”沖上來和中國戰車同歸於盡。但是中國坦克、步兵戰車和裝甲車並不後退,而是形成包圍圈,將日軍大隊往桑葉河上趕,後退的東北軍步兵和東北軍騎兵也從兩翼包抄過來。姜登選少將的先導坦克,率領著坦克群向河岸沖去。這時,三名“肉彈”沖上來,兩名立刻被坦克上的機槍掃射打死,另一名“肉彈”滾出射線,將地雷拉響,一個箭步靠近了姜登選少將的坦克,只見火光一閃,“轟轟”兩聲炸響,坦克不動了,濃煙烈火團裹著炸毀的坦克。姜登選少將和全體坦克乘員壯烈犧牲。

盡管日軍敢死隊炸毀中國坦克和裝甲車多輛,也阻擋不住東北軍機械化部隊的反沖鋒。西伯利亞駐屯軍潮水般地湧回浮橋,爭先恐後地退回東岸,中國坦克和裝甲車尾追日軍壓過浮橋。東岸的日軍後續部隊措手不及,在西岸的退兵波浪中穩不住陣腳,全線被迫後退。於是西岸的東北軍大炮又延伸射擊,炮火集中在日軍重炮陣地上,而把潰退的步兵留給坦克、步兵戰車和裝甲車去驅趕碾壓。

日軍陣地全線崩潰,兵敗如山倒。西伯利亞駐屯軍司令部無奈地下達了“立即停止進攻,占領東岸戰線,構築陣地,準備持久戰”的命令。

日軍總攻失敗後,被迫退回桑葉河東岸構築防禦設施,組織防禦,東北軍則乘日軍立足末穩,發動了全面反攻。

為了大反攻,中國最高統帥部將第37裝甲軍擴編成第1集團軍,組成了諸兵種合成的大兵團,鐘離衛被任命為第1集團軍司令員。

1942年11月20日,東北軍隊集中兵員157000人,坦克1498輛、步兵戰車和裝甲車1385輛、大炮和迫擊炮1542門、飛機1515架,發起了對日軍的反攻戰役。

鐘離衛把他的全部進攻兵力分成了3個集群,從中央、南路和北路三個方面向日軍陣地猛攻。反攻的總兵力為175個步兵營,160個騎兵營。

日軍在中線、南線和北線集結的防禦兵力有75000人,機槍1283挺,大炮300門,飛機310架。

11月20清晨5時46分,東北軍首先對日軍第6軍團的高射炮陣地進行猛烈地炮擊,接著以750架轟炸機和100架戰鬥機向第6軍團的前沿陣地轟炸掃射。

8點15分,東北軍各種口徑的火炮和迫擊炮向日軍陣地轟擊。

8點30分,中國空軍第二次向日軍前沿陣地轟炸掃射。使日軍綿延40公裏的前沿陣地全部籠罩在濃烈的煙火之中。

日軍在東北軍的飛機和大炮的輪番急襲之下,被完全壓制住了。在一個半小時內,炮火無力進行還擊,觀測所、通訊聯系及前沿淺近炮兵陣地均被摧毀。

8點45分,空中升起了紅色信號彈,東北軍裝甲部隊在炮火掩護下,渡過桑葉河,開始全線總攻。從第23師團長小松原中將的司令部直到前沿各高地的據點式陣地都受到東北軍的猛烈攻擊。在日本步兵第64聯隊及第72聯隊等部隊防守的中線陣地——倫巴布爾高地,從早晨6點30分開始遭到中國飛機的猛烈轟炸。炸彈的爆炸煙霧成了半圓形,陣地上什麽也看不見了。空襲50分鐘後,數架中國飛機在野戰重炮第6聯隊的陣地上掃射。9時40分,東北軍39架4引擎的“快刀”轟炸機由“金絲燕”戰鬥機群保護著又一次飛來空襲。其中有9架轟炸機飛到野戰重炮第1聯隊陣地上投彈,重炮第1大隊的放列陣地被彈片和煙霧覆蓋住了。這時,日軍飛機飛來攔截東北軍尚未飛走的18架轟炸機,東北軍的“金絲燕”戰鬥機立刻迎上來開火,6架日本“零”式戰鬥機被擊傷,沿低空飛落在草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