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西伯利亞演兵(第2/3頁)

這些煥發新生的坦克,原本出自被譽為“鐵甲元勛”的北京軍區第1裝甲師。該師前身是中國陸軍第一支鐵甲車大隊,曾參加過兩次抗日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許多戰役,屢建奇功。戰後中國軍隊進入建設的新時期,該師積極探索建設發展道路,對現有坦克進行了改造,最大限度的發揮現有裝備最大效能,牽引人才隊伍快速成長,使部隊整體作戰能力實現躍升。

經過改裝,這個裝甲師已成為中國陸軍一支全天候條件下作戰能力的裝甲雄師。由於該師實施了現代化改造,充分挖掘現有裝備潛能,注重經濟性和實用性,為中國陸軍一般部隊裝備改造提供了技術支持和裝備建設的經驗。

冬季的西伯利亞平原,四野茫茫,蒼穹中一抹殘陽如血。在這肅穆的景致中,楊朔銘和記者們來到山腳下的一處軍營,親身體驗裝甲師坦克兵的訓練。

“出發!”隨著指揮官一聲口令,按照車長、炮手、駕駛員、炮手順序排列的乘員迅速轉身,三步跳上坦克,進入各自位置。一聲清脆的鳴響後,只聽“通”的一聲,坦克左側的排氣口噴出一股濃濃的黑煙,馬達聲迅即隆隆作響。

在引導員熟練的指揮下,坦克緩慢而規範地駛出營區,隨即加速開往訓練場。雖然道路凹凸不平,到處有坑或小土包,但坦克兀自直行、急轉彎,前進的速度絲毫不受影響。戴著坦克帽的楊朔銘坐在這個轟轟作響的龐然大物上,耳邊吹過凜冽的寒風,腳下泛起滾滾的塵土,一股馳騁疆場的豪氣不禁油然而生。

楊朔銘鉆進了坦克炮塔,裏面除了四個乘員的位置之外,大部分空間留給了炮塔壁上不同的瞄準裝置、火控裝置和通訊裝置。

“咱們這支部隊,最早源自陸軍第一輛坦克‘黃龍’號,在咱們中國眾多的坦克部隊中,當屬咱們資歷最老、參戰最多、戰功最多。”車長不無自豪之意的說道,“咱們是真正的‘王牌’坦克師。”

楊朔銘想起了在師指揮部的榮譽室裏所見到滿墻的勛章、獎杯和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揭示了這支部隊的輝煌歷程和累累功績,不由得感慨萬分。

中國軍隊歷史上裝備過的坦克,第1裝甲師大都經歷過,在第二次抗日戰爭結束後,逐漸以國產的坦克為主體。在和平建設時期,該師也沒有放松,多次進行過實兵對抗演習。在演習中,該師換裝了二代三代新型坦克,這些坦克經過裝備技術革新,作戰手段更加先進,官兵的作戰技能和部隊的整體作戰能力也不斷的提高。

實兵演習後,裝甲師官兵們經常會進行深入研究,一些官兵認為,擁有先進武器並不一定能成為新軍事變革的“領跑者”,現有武器裝備一樣可以有所作為。在這種思想影響下,裝甲部隊一面加強研發配發新裝備;同時還在現有部隊裝備的基礎上進行改裝,把新技術嵌入到現有的武器裝備中。

全師官兵邊改裝邊實踐邊探索,在20多家科研院所近百名各方面專家的指導幫助下,總結出改裝後部隊作戰訓練、技術保障、後勤供給新模式,在保持現有裝備火力強、機動快和具有良好裝甲防護基礎上,成功“嵌入”新技術,使現有裝備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

“是啊!先進裝備和高素質人才,是支撐裝甲部隊高速前進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只有推動武器裝備和人才的協調發展,才能實現部隊戰鬥力的全面躍升。”楊朔銘點了點頭,說道。

“在人才培養這一塊兒,咱們師采取多渠道引進、開放式培養的方法,我們的口號是‘人才等裝備,不讓裝備等人才’,在舊裝備改造前,我們就研究了人才的軍事需求,讓人才的培養走在了裝備改造之前。”車長接著說道,“在一年多裝備改造的過程中,全師有1600多人直接參與到改造工程中,官兵素質得到提升,差不多人人都能掄扳手、開機床,目前,咱們師外請技術人員一下子就減少掉了三分之二。”

“這是了不起的成就。”楊朔銘點了點頭,看著身邊的坦克手們熟練地操作,又問道,“用舊坦克也能打贏嗎?”

“上一次咱們師的機動進攻演習,對手是新型坦克組成的裝甲集群,結果不分上下呢。”一位炮手回答道。

楊朔銘重新將身子探出炮塔,極目遠眺,此時在一望無邊的西伯利亞雪原上,塗著迷彩色的坦克、裝甲車、自行火炮、自行火箭炮和指揮車、通信車、運輸車、工程機械車組成了一道滾滾的鐵流,奔向百裏之外的演習戰場,整個場面壯觀無比,令人嘆為觀止。

在這次演習當中,該裝甲師作為“紅軍”一方,先是長途機動,爾後才是大規模進攻。演習假設的情況是“藍軍”在千裏之外長驅直入,“紅軍”裝甲師發揮坦克的快速集群和機動能力,百裏奔馳,獨立迎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