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閃擊戰(第3/3頁)

“盡管如此,集團軍群總部卻仍決定在攻擊中應使死傷減到最低限度。所以要攻擊該城的唯一理由,即為敵方已經用了一個整個的集團軍,來對該城采取防禦的部署,而波蘭的最高統帥也已經宣布該城準備死守到底。集團軍群總部深知在這個環境中,對於該城是絕無奇襲的希望,反之,無論如何,它也決不想在華沙城內進行巷戰,因為這必然會使攻擊部隊與平民都受到重大的損失。所以奉命攻占該城的第8集團軍,在攻擊方面只限於大致沿著圓環式的鐵路線,對該城構成一道嚴密而連續的封鎖線。於是再用炮擊和轟炸的聯合效力,來迫使該城投降,假使這些還不能產生效果,則使用讓該城水源和糧食缺乏的手段,來達到最後的目標。”

“9月25日,德軍開始向華沙的外圍要塞,據點,以及重要的補給中心發動炮擊。同時,為了達到預定的圍城線,局部性的攻擊也開始了。9月26日,德國空軍向該城散發傳單,警告該城即將被轟炸,並要居民投降。因為波軍仍繼續作頑強的抵抗,所以在那一天下午開始了轟炸。”

“9月27日正午,當隆德施泰特上將和我正在視察時,突然聽到了敵軍表示願意投降的消息。炮擊於是立即停止。次日,波蘭守軍司令與德軍第8集團軍司令布拉斯柯維茲將軍之間簽訂了降約。降約上規定對於平民人口及負傷敵軍,應立即予以救濟,並對於英勇敵軍已盡量維持其軍人的榮譽。軍官被準許保留其軍刀,士兵在完成了其必要的處理形式之後,即可以獲得自由。依照波蘭人的報告,在華沙投降的波軍官兵共為12萬人。”

“雖然在維斯瓦河前方的敵軍主力,已經在布楚拉河會戰和華沙淪陷中都被殲滅殆盡了。但是在第14集團軍的地區中——格裏西亞東部和桑河下遊的彼岸,我們和敵軍的殘部仍然發生了許多次的戰鬥。其中有些也很激烈。同時,第10集團軍也派了一個軍在鄧布林,渡過了維斯瓦河,並進到了盧布林。在這次戰鬥中,我們突然接到統帥部的命令,把剛剛向第14集團軍投降的利沃夫城,交給俄軍接收,並把整個集團軍群的兵力都撤回到裏賓特洛甫在莫斯科所劃定的分界線的後方。這一條線從烏佐克隘路起,到普裏齊門斯爾,然後再沿著桑河與維斯瓦河,直到華沙以北為止。所以對於南方集團軍群而言,在那兩條河彼岸上所作的戰鬥,實際上都是浪費精力,而只是讓俄國人坐收其利而已!”

“為了退過桑河起見,我們又必須擺脫對於一個敵人集團軍的戰鬥,估計他們的兵力仍有2至3個步兵師,和1到2個騎兵旅。盡管這些波蘭人殘存的部隊現在顯示出了極大的勇氣,但他們對於全面的情況是完全不了解。他們拼命的攻擊,以阻止我方第7和第8兩個軍達到該河。在這裏又是純粹因為德俄兩國政府之間的政治談判拖延未決之故,所以還仍然繼續的發生著激烈的戰鬥。”

“10月1日,對於分界線又作了一次新的調整。這一次我們又奉命重占盧布林省。所以第14摩托化軍又再度越過維斯瓦河,接受敵軍最後殘部的投降,後者正在面對著前進的俄軍,作英勇的抵抗。”

“波蘭戰役終於結束了。在這個過程中,南方集團軍群一共俘獲敵軍523,236名,火炮1,401門,機槍7,600挺,飛機274架,戰鬥車輛96輛,和其他無數的各種裝備。毫無疑問,敵人的傷亡相當慘重,因為他們作戰時非常的英勇,而且即使是在最無希望的情況下,也還是決心苦戰到底。”

“本集團軍群的損失為:軍官死505人,傷759人,失蹤42人。士兵死6,049人,傷19,719人,失蹤4,022人。”

“波蘭戰役很快就被人形容為‘閃擊戰’。誠然,若就其執行速度與結果而論,那的確要算是一個空前的傑作。不過為了要作公正的評價起見,則我們就必須進行全面的分析。”

“事實上,德國人是不僅具有優勢,而且在開戰時也有了許多比較有利的條件,象西方國家沒有利用這個機會對波蘭作適當的援助。假使西方國家能夠盡可能提早在西線方面發動攻勢,則戰局的結果將會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