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英米援支統計報告”(第2/3頁)

“與支那人的含糊其辭不同,米國的學者們把援助支那的作用一直都看成是支那能夠繼續戰爭的決定性因素。米國學者亞當斯在今年出版的專著中論述了米國援助對於支那至關重要的軍事經濟作用。但是,由於缺乏有關支那生產的相關資料,他無法表明米國和英國提供的援助在支那的個別至關重要的生產中所占的分量,雖然他能夠列舉出根據一些非正式的和民間的協議所供應物資的詳細清單。英國學者哈得遜也在專著中首次從平衡性的觀點論述了米國、英國和加拿大根據協約國有關協議向支那所提供物資對於支那軍事經濟的意義。但是,他在研究中所列舉的產品清單要比亞當斯少得多,同時受國民經濟平衡理論的影響很大,哈得遜主要計算了武器和戰鬥裝備的數量,同時象一般人所做的那樣,沒有逐項分析的、具體的產品清單(有關於石油產品的總量,而沒有具體燃料的類型;鋼材也是只有總量,沒有分類。其他也是如此),這就使得局面對支那經濟比較有利,比它實際上的情況要顯得好得多。我們的專家學者試圖計算一下西方的援助在支那某些戰略物資的生產中所占的份額。同時,我們不僅利用一些不久前公開的資料,而且還利用了我們自己搜集到的資料。”

“戰前,支那經濟的最薄弱處是汽油的生產,尤其缺乏的是高品質的坦克用汽油。但在戰爭進行的那幾年中,米國根據相關協議運輸了大量汽油到支那,其中也有很多轉道運向了其他地區。顯然,沒有西方在燃料方面的援助,支那空軍和坦克部隊簡直不可能把自己的部隊維持在起碼的規模上。應該指出的是,由於西方的廉價汽油的輸入,所以它保障支那軍隊用油的作用實際要大得多,如果單純只按重量來計算的話,它的作用就被低估了。雖然,有米國汽油的大量輸入,但其實際發揮的作用要小得多。因為在這種燃料方面,支那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所以支那軍汽車汽油匱乏的局面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的時候。比如在1921年年底時,在支那軍總參謀部委員會、後方司令部和汽車運輸管理總局所提交的報告中,在談到對各集團軍中正確使用交通工具進行檢查的情況時,指出蒙古第1集團軍中‘集團軍汽車運輸工具的進一步增加與燃料調撥的數量沒有同步’。這種局面在南方第2集團軍中也存在。顯然,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部分是由於支那方面申請根據協議運輸的物資結構不合理,而較為合理的物資結構應該是少要一些汽車,多要一些汽油。”

“支那軍的汽車總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西方援助保障的。在戰爭結束前,根據戰時協定運來的米國汽車占到了支那軍汽車總量的72.8%(其余15.1%是支那自己生產的汽車,而剩下的是繳獲自敵軍的汽車)。考慮到米國汽車的噸位比較大及性能比較優良,所以它們起的作用還要更大些(其中大量卡車被用做大炮的牽引車)。戰前支那軍汽車的總量(包括支那軍現有的以及戰爭開始後從民間中征用的)都損壞嚴重。由於損耗太嚴重(輕型汽車中屬於1類和2類的,即不需要馬上修理的,占45%,而貨車和特種車占68%),實際上在戰爭的頭幾個月裏從民間只征用到很少量的汽車,而在戰爭開始後,支那軍汽車的損失已經非常驚人。顯然,如果沒有西方的援助,支那軍至少在1919年以後的戰鬥力就會大受影響,而且直到戰爭結束前,支那軍汽車的利用一直受到汽油匱乏的影響。”

“如果沒有西方國家的援助,支那鐵路的運輸也不可能發揮作用。支那鐵軌(包括窄軌)的生產情況一直處於低下的狀態。但是根據戰時的協議,米國向支那提供了大量的鐵軌,這占到了支那從1916年年中到1920年年底的鐵軌生產總量的大約76.5%。如果從這一統計結果中減去窄軌的生產量——根據相關法案西方國家不向支那提供窄軌——那麽米國提供的數量就占到支那生產總量的83.3%。如果從這一結果減去1920年下半年的生產量,我們把它至少看成是年生產量的一半(實際上支那1920年下半年的生產量不足以往鐵軌的年產量的一半,這是因為其用於鐵軌生產的規模縮減了),那麽西方國家所提供的數量就占到支那鐵軌生產總量的92.2%,這樣,用於支那戰時鐵路上的鐵軌,幾乎有一多半是由米國提供的。支那通過大幅度削減工業鐵軌的生產,得以把額外的生產設備和鋼的儲備用於武器生產。”

“西方國家提供援助物資所起的一個更加明顯的作用就是,保證了支那火車頭和車廂生產的總量維持在一個起碼的水平。在戰爭期間英米兩國共向支那提供了440台蒸汽機車。它們所提供的蒸汽機車是支那生產總量的2.4倍,支那在1916年至1920年間自己生產的貨車車廂很少。英米提供的車廂也無確切統計,但根據估算,應為支那1917年到1921年間車廂生產量的10倍以上。眾所周知,在歐洲戰爭期間,俄國於1916年至1917年間在邊界發生交通運輸危機在很多方面引發了1917年席卷全國的革命,其實1917年的危機是由於鐵軌、蒸汽機車和車廂的生產不足引起的,因為工業生產設備和軋材的儲備都被用於生產武器。但在整個戰爭期間,西方國家向支那提供的物資就預防了支那鐵路交通陷入類似俄國的癱瘓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