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美國縱隊”(第2/3頁)

“這就是島國沒有縱深的弱點,這是日本的死穴,只要我們點得中,他們就別想打贏。”楊朔銘說道。

作為和段祺瑞一樣的在日本當年向中國逼簽“二十一條”時一力主戰的北洋軍閥,馮國璋的骨子裏並不乏血性,如果說前些天在總統府對是否開戰問題的表態還有些做作的話,現在的他,可以說真正的下定了決心。

“海參崴是日本陸軍蓄意挑釁,這一次在對馬海峽,日本海軍又是先行開炮,這表明日本軍方已經決意撇開政府一意孤行了。這場大戰已經不可避免,從現在開始,我們不能再抱什麽幻想了。”馮國璋說道,“雖然政府還未向日本宣戰,但這只是外交方面的策略,全軍上下,當抱定必勝之決心,同倭寇決一死戰!”

馮國璋之所以這一次真正下定了決心,是因為他從現在開始,就已經看到了勝利的希望。

在剛剛結束的那場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世界範圍內的戰爭中,曾經雄霸七海的大英帝國,在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以及水面艦艇的破襲作戰攻擊下,竟然險些敗北。德國的海上破交作戰和潛艇戰將英國島國的弱點暴露無遺,這一殘酷無情的事實引起了各國軍事專家的重視和研究。

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次海戰得失,中國軍方高層也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總結,針對中國和日本很可能再度爆發戰爭這一假設。中國總參謀部和海軍部不止一次的進行過內部推演,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水面襲擊戰結合潛艇絞殺來扼殺日本列島海上運輸線是打敗日本的最佳作戰方式。

而現在中國海軍針對日本海軍的部署,就是根據這一設想進行的。

此時,隨著作戰指揮大廳裏軍官們的忙碌身影,中日兩國間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戰的序幕徐徐拉開。

1921年3月26日,山海關。

一身筆挺軍服的喬治?史密斯·巴頓昂首挺胸的走在了古色古香的街巷中,此時的他,正要去他喜歡去的那家餐館就餐。

來到中國的這些日子,他已經深深的迷戀上了中國的飲食文化。

不過,對巴頓來說,他更懷念的,是在歐洲和他以前有些瞧不起的中國人並望作戰的日子。

對於一名相信自己是從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古羅馬軍團戰士、拿破侖麾下的元帥、古希臘重裝步兵、東羅馬貝利撒留將軍的騎兵、斯圖亞特王朝的蘇格蘭高地人等多個著名的、英勇善戰的不同時代的軍事角色“轉世”而來的軍人來說,戰爭的結束簡直就是噩夢。

巴頓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聖加布裏埃爾,父親喬治?史密斯·巴頓是一名地方檢察官,1877年畢業於維吉尼亞軍校。巴頓的家族中有多人參與過美國歷史上的重要戰事,很多人為國殉職。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巴頓崇拜南北戰爭時期的南軍將領“石墻”傑克遜將軍,巴頓家族的多位成員都曾在傑克遜麾下任職。這些人作戰勇敢、指揮有方、充滿自信、戰績赫赫,成為巴頓效法的楷模。

巴頓於1903年考入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後來進入西點軍校深造,1909年畢業,1911年12月,巴頓被調入美國陸軍參謀部任職。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巴頓作為潘興將軍的副官和潘興一道奔赴法國,在法國,巴頓被中國軍隊當中的坦克部隊深深的吸引住了,他主動要求隨同中國軍隊參戰,在戰鬥中巴頓表現英勇,不但獲得了美國政府頒發的“優異服務十字勛章”和中國政府頒發的“白鷹勛章”,還獲得了許多有益的經驗,這為後來巴頓負責組建訓練了美國陸軍的第一支坦克部隊打下了基礎。巴頓後來還擔任了這支坦克部隊的指揮官,指揮這支坦克部隊同德軍作戰。

巴頓性格暴躁易怒,但作戰時勇猛頑強,指揮果斷,富於進攻精神,獲得了中美坦克部隊官兵們的一致好評。巴頓熱愛戰爭,他認為他所具備的特殊而有限的才能注定要獻身給戰爭。巴頓作為一名職業軍人,沒有任何虛偽的謙恭,他有著充沛的力量和超人的精力,對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信念極為贊賞,這也是他獲得中國同行們的好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巴頓來到了飯館,找到一張桌子坐下,他胸前佩帶的亮閃閃的勛章很快便引起了周圍的人們的注視,店老板和店小二看到他,立刻滿臉堆笑的迎了過來,沒等他吩咐,店老板便將他愛吃的羊肉泡饃親自端了上來。

巴頓大口大口地享用著自己愛吃的美食,這時鄰桌食客們的談論聲吸引了他的注意。

“知道嗎?又要打仗了,聽說日本人在海參崴燒殺搶掠,打死了咱們不少人,現在政府正在和日本方面嚴正交涉呢。”

“海參崴?那地方本來是咱們中國的,大清國那會兒讓老毛子給硬搶去了,這會兒怕是日本人又惦記上了,所以才出的這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