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鎮海”和“民權”(第2/3頁)

馬尾造船廠的第一筆業務就是建造20艘大型遠洋運輸貨輪。

中國為英國建造的這種大型遠洋貨輪的排水量為9700噸,長165米,寬21米,吃水7米,設計為三膨脹往復機動力,雙軸推進,燃煤鍋爐,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輪船建成時只有一座煙囪,但其實早在設計的時候就預留了第二座煙囪的煙道,只是沒裝煙囪,而通到這座煙道下的鍋爐與三膨脹往復機在船建成時只有少部分人知道。其試航以及作為貨輪運營時,只啟動一套動力,最大航速12節。

為了使這些商船面對德國潛艇和偽裝襲擊艦具有一定的自衛能力,首批建成的這種遠洋貨輪在馬尾造船廠改造的時候打通了這座秘密動力艙室,並安裝了第二座煙囪,最大航速提高到了18節。在結構設計上,采用了30毫米的厚船板,同時機艙與暗機艙均加敷一層30毫米船板以做防護,船體骨架按軍標執行。

改造過程中,船首與船尾的兩座貨物吊杆被拆除,遊廊甲板尾部一座無足輕重的鋼木結構甲板室被拆除,在前部短首樓頂部安裝了一座美制150毫米單裝炮塔,上層建築前部與後部原貨物甲板位置各並列安裝兩座150毫米炮,即全艦共5門單裝150毫米炮,遊廊甲板頂後部並列安裝兩座76毫米炮。

為了適應中國造船工人的建造習慣,史選侯進一步修改優化了原先的設計,使建造工期大大的縮短,第一艘自由輪的建造一共用了210天,經過改良設計和部分零件采用了標準化流水線作業後,最終的建造速度達到了72天一艘。

由於這種貨輪結構簡單,堅固耐用,建造迅速,價格便宜,很受英國人的歡迎。加之英國人需船甚急,英國政府希望中國國內的造船工業能更多的生產這種貨輪。在高額利潤的驅使和楊朔銘海外巨資的推動下,江南造船廠、大沽造船廠、青島造船廠等國內較大的造船廠也紛紛加入進生產貨輪的行列來。中國造船工業由此迎來了一個新的黃金時代。到1919年為止,中國造船工業一共為英國建造了225艘大型遠洋貨輪,有力的支援了協約國的海上作戰。

看著一艘艘巨大的貨輪從面前駛過,傅卓瑤不由得暗暗感嘆,望向楊朔銘的目光,又多了幾分崇敬之意。

在老家的時候,父親傅孝文就曾不止一次和牛敬業一起在她面前誇贊楊朔銘為中國辦起來的這些事業,那時的她還不能完全明白父親和自己說的這些話的意義。但是現在,她真切地感受到了。

“那又是什麽船?後面好象還有飛機啊。”傅卓瑤突然注意到一艘和那些自由輪樣式差不多但要長不少的輪船,不由得又問道,“上面還有大炮。”

那艘掛著紅黃藍三色“人”字旗的輪船漸漸的駛近,楊朔銘看到這艘輪船,神色一時間變得異常關注。

“咱們這種船設計的時候就考慮過作為軍用的可能性。夫人。”一位海軍軍官聽到了傅卓瑤的問話,給她解釋道,“有不少船就讓英國海軍給改成了輔助巡洋艦。這一艘是咱們自己改裝的水上飛機母艦,‘鎮海’號。”

聽到“鎮海”號的名字,楊朔銘的身子不由得一震。

“原來如此。”傅卓瑤看了看身子微微有些前傾的楊朔銘,問道,“是你設計的嗎?”

楊朔銘有些驚奇的轉過頭來看了她一眼,“當然不是。”他笑了笑,向旁邊的海軍軍官問道:“這是誰設計的?”

“是馬尾造船廠的巴總監設計的。”那位軍官回答道。

在日德蘭海戰中,由於擔任偵察任務的水上飛機母艦的臨時缺陣,導致戰鬥從一開始就變成了混戰。日德蘭海戰使西方列強都認識到了飛機在海戰中的重要作用。中國駐英國的軍事觀察員在戰後應邀參觀了英國海軍的“恩格丁”號水上飛機母艦之後,繪聲繪色的向國內海軍部致函,建議中國海軍也嘗試性的進行水面艦艇搭載具備一定攻擊能力的大型水上飛機。

這份來函經過了中國海軍部的審定,得到了充分的重視。海軍部認為可以對由大型遠洋貨輪改裝的輔助巡洋艦進行進一步的改裝,很快方案擬定,由大型遠洋自由貨輪改裝的“鎮海”號輔助巡洋艦進入了福建馬尾造船廠實施改造工程,改造方案由巴玉藻設計完成。經過改裝後的“鎮海”號艦體得以加長,後部設置了高架的水上飛機停放平台,安裝了一部重型門架式吊杆;橋樓部分增加了一座三足支撐的裝甲指揮塔,其上頂著一部大型探照燈;艦上原有武備也進行了更新,改為單裝76毫米炮兩座,雙聯裝150毫米炮塔一座。

而此時出現在楊朔銘和傅卓瑤面前的,正是“鎮海”號!

想到自己原來所處的歷史時空中的那艘被冠以“中國海軍最早的航空母艦”之名的同樣艦名的軍艦,楊朔銘一時間竟然有些恍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