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南征

“附表8:現在與將來之經常費及艦艇艘數噸數比較表”

“參謀部呈《民國三年至十年第一次造艦計劃案並理由書》(中華民國二年四月五日):”

“……制艦之要在於衡趨勢、審敵情、量國力。觀於三國協商(協約國)與三國聯盟,其維持海軍之軍事者若何?英德違言與日美競爭,其苦心經營海軍者若何?殖民商業之發達、巨艦大炮之采用,地無東西,國無大小,靡不集全力於此,以圖生存,如是則趨勢明矣。再戰再勝,執東亞之牛耳,同盟、協約居列強之中樞。北據鎮海,以窺燕都,南挾台澎,以伺閩粵。以十萬虎貔之將士,挾八十萬之新式鐵甲,橫行黃海,據門戶而進窺堂奧。此敵不摧,國何以立?頃者,政海風潮,桂氏去位,山本繼之,易陸以海,其政策毋難預料。同盟鼓吹,特外交詭術,撫萬裏之海疆,將禦海其誰恃?如是則敵情審,國力悉。苟參以趨勢,勉以自強,非準預想敵國只海軍擴張計劃,以定吾制艦政策,則國事殆未有濟。……按,自日俄戰後,日本海軍擴張案以一千九百二十年為期,定戰鬥艦、巡洋艦之艦齡為二十年,舍其舊而新,是謀計至該時應有之武力如次:戰鬥艦22艘(總噸位470584噸),裝甲巡洋艦24艘(總噸位308347噸),偵察艦11艘(總噸位59395噸),魚雷獵艦141艘(總噸位90345噸),潛水艇57艘(總噸位21297噸)。……現在武器進步一日千裏,必舍短取長,乃可制敵而不於敵所制……茲試準日本之武力為理想之籌備,則我國至一千九百二十年應有之艦船如次:1920年(即民國十年)前我國海軍之理想擴張案:戰鬥巡洋艦:排水量28000噸,速力29節,只數30,總噸數846000噸,總價目865200000元;偵察艦:排水量3500噸,速力28節,只數12,總噸位42000噸,總價目43160000元;魚雷獵艦:排水量1000噸,速力30節,只數100,總噸位100000噸,總價目15100000元;大潛水艇:排水量740噸,速力20節,只數20,總噸位37000噸,總價目12257000元。”

“……倘挾此新式之強大武器,繼以優秀勇邁之將士,則東亞海權可操左券。奈人才缺乏,庫款空虛……矧如上計,制艦經費其總額至需十二億元以上,八年分計劃每年亦需一億四千八百余萬。異日工商發達,國是大定之會,固宜乘機奮起,步武列強。茲則不得不暫取守勢,取其收效易者而實施之。於是變易前述之理想擴張案如下表:”

“民國二年至十年海軍擴張計劃案:戰鬥巡洋艦8艘,230720000元;偵察艦8艘,28840000元;魚雷艦40艘,20824000元;航洋潛水艇12艘,19848000元;甲種小潛水艇24艘,14688480元;乙種小潛水艇4艘,1186112元。”

劉冠雄看著這些紙面有些泛黃的档案材料,想起了當年的往事,一時間不由得心潮起伏。

劉冠雄手中的,便是他在1913年3月21日向當時還是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呈交的名為《海軍第一次置艦計劃》的海軍建設方案。

這份海軍建設方案,可以說凝結著眾多中國海軍軍人的心血。

在民國建立之後,劉冠雄等人根據中國的國力現狀,擬定民國海軍初期的發展戰略為建設成一支“守勢海軍”,即需要通過購艦建成巡弋防禦艦隊和守衛防禦艦隊兩支海上力量。

但可惜的是,當時的中國財政狀況極為惡劣,連政府的日常辦公開支都很難保證,更別說給海軍撥款購置新艦了。

盡管困難重重,但當時的大總統袁世凱同樣出身北洋,對於甲午之敗有著切膚之痛,他考慮再在三,還是盡量的想方設法加強海軍的建設。並著手調撥款項,先將清朝在海外所購置的無力續款的艦艇尾款付清,使這些艦艇大都順利的開回了國內,加入到了中國海軍的陣列當中。

袁世凱的行動給了劉冠雄等中國海軍將士以極大的鼓舞,他們堅信政府財力充裕後一定會撥出巨款用於海軍建設,決定不能錯失良機,而應進一步加大購艦計劃的規模,增加資金請求的額度。

劉冠雄之所以如此,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從甲午戰敗之後,日本對中國步步緊逼,很大程度上依仗的,就是強大的海軍,劉冠雄的海軍建設方案,實際上是將日本海軍定為假想敵的擴張計劃。

但劉冠雄心裏也明白,這樣的海軍擴充案,裏面不光有戰列巡洋艦,還有一打裝甲巡洋艦和為數眾多的輔助艦艇,所耗費的資金完全超出了中國的財政承受能力,是不可能被批準的。但劉冠雄和大家的想法是,不管提交一個多大規模的擴充案,毫無疑問都要“打折扣”,與其因為“打折扣”而什麽都得不到,倒不如把海軍擴充案的規模再做得大一點,好在“打折扣”之後能夠給海軍多留點實際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