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奇怪戰爭”中國版

因為“拍賣”的“官產”實際上都是老百姓的產業,廣東革命軍政府“官產拍賣”的作法引起了社會的強烈不滿。佛山各界代表在商會集會,抗議全省官產清理處拍賣並指責革命軍政府“只顧軍事於當前,而置地方於腦後。”

然而,引起社會更大動蕩的,是全省官產清理處隨後實行的“舉報官產辦法”。此辦法一出,社會上“有產業在市之業主,無不奔走駭汗,人心惶惶,惴惴然不知自己的房屋鏟在何時,陷入恐怖浪潮之中”。由於投機分子乘機陷害別人以謀取私利,使社會越來越陷入到嚴重的動蕩不安之中。除了這些辦法,革命軍政府還想出了“招商承辦厘稅”(這種征稅辦法最早源於清朝鹹豐年間的“包捐”制度)、“擴大征收房屋捐稅”、“強行征收商業牌照稅”等,而除了新增稅種外,其它各類名目的捐稅更是多得難以一一羅列。

伴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是廣東社會矛盾日趨激化。主要表現在軍民關系緊張、政府財政信用降低以及罷市、抗稅情況增多。

革命軍隊巧立名目強取豪奪,在當時已經是司空見慣之事。最典型的,是軍隊以“護商”的名義欺詐商人。革命軍人一般在水、陸兩路設立各種名目的“護商機關”,商旅一過必定征收“保護費”。僅韶關至廣州,途中便有20余處這類關卡。最大的有3處:隸屬於廣東江防司令部的“護商事務所”、隸屬於駐粵滇軍第三混成旅的“護商隊”、隸屬於廣州警備司令部的“護商監理處”。“此等護運機關,直等海盜之營寨”。

由於廣東革命軍政府失去了財政信用,社會上抗稅、罷市之風此起彼伏。大元帥府財政部迫於無奈,宣布推遲兩個月償還一切到期債務。此後,大元帥府財政部、廣東省財政廳分別陸續發行沒有抵押、缺乏信用保證的“軍用手票”、“國庫券”、“地方短期抵納券”、“廣東省金庫券”等約數百萬元。然而,幾乎無一完成發行任務,少量流向市面的亦常遭到廣東商人的抵制。

由於革命軍政府沒有了信用,廣州米行商人集會,抗議政府在無抵押情況下向米商借軍糧。後來革命軍政府財政當局不得不以米行集中的沿江一帶價值約32萬元的公地作擔保,才向米商借得24萬元的軍糧。而當大元帥府軍政部再次要求米商提供3萬石軍糧時,米商們則以“前番所欠糧款尚未付清”為由予以拒絕。

為表示對當局財政政策的不滿,廣東各地的許多商人、企業主往往采取消極躲避的方式。當大元帥府宣布實施“征收廣東全省爆竹類印花稅暫行章程”時,廣州市郊不少煙花爆竹廠或停產或將工廠遷出廣州地區。隨後廣州總商會許多會董因不堪多方索款要求,紛紛避匿。同月底,香港南洋煙草公司廣州辦事處為躲避省財廳提出的5萬元借款要求,突然關門。

除了巧立名目強取豪奪之外,另外令廣東民眾驚恐不已的是革命軍的強行拉夫。

由於“北伐”“西征”的失敗使得革命軍兵員損失慘重,大元帥府令廣州市警察局於24小時內募兵30000人送往東江戰場。而大本營兵站總監報稱“數月來在廣州市所募夫役五萬余人,已雇募殆盡”,於是革命軍政府批準各地駐軍在駐地“自行補充兵源”,此舉使軍隊隨便拉夫的行為公開化,“以至行人奔避,商賈裹足”,光天化日之下甚至多次發生開槍打死民夫之事,“各軍司令部前環立婦孺,涕泣哀求,淒慘之極”。

為表示對革命軍政府當局的不滿,廣東的許多商人和企業主一開始采取消極躲避的方式,或停產或將工廠企業遷出廣州地區,廣州總商會許多會董因不堪勒索,紛紛潛逃。而普通民眾的反抗則激烈得多,罷市、抗稅行動此起彼伏,使廣東社會矛盾趨於激化。一位美國《紐約時報》的記者在發回國內的報導中這樣寫道:“……廣州的罷市風潮此起彼伏,已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

“廣州的居民已經對孫政府完全失去了信任,站到了革命黨人的對立面。”

“說到農民,他們認為革命黨人的事業純粹使農民遭殃。農民停止交稅,拒不交售軍糧,持械到軍隊後方騷擾的事情,時有發生。”

“……現在的廣州,商店關門,工廠停工,對於商人和企業主來說,並非初衷。但他們確實已經無法在革命的空氣當中生存下去,只能做出這種無奈的選擇,而由此帶來的人民失業、物價飛漲、官商對立、社會矛盾激化,是任何有理智的政府都不願意看到的……”

而廣州地方政府的官員私下裏也承認:“……自革命軍興以來,粵民供給餉糈已多,現軍餉已無可搜羅,官產(指拍賣的官產)亦已垂盡,至有天怒人怨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