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張敬堯的躲災辦法

可能是黃侍堯覺察出了不應該在小輩面前這樣失態,他喘了口粗氣,重重的坐在了椅子上,黃韻芝有些擔心地看著父親,上前給父親端過了一杯香茶。

“我還是覺得,你應該再考慮考慮是否北上,”黃侍堯穩定了一下情緒,喝了一口茶水,對楊朔銘說道,“你也得多考慮一下周圍人的反應,畢竟大夥兒都出了不少力,才有了你今天的這點兒事業,你這個鎮守使是這裏的主心骨,你在北邊沒事倒好,要是一旦出了什麽事,後悔可就來不及了。”

“你們這些年輕人啊,都太沖動了,”黃夫人看了兒子女兒一眼,也跟著說道,“瀚之,你現在已經不是一個人了,別和他們這些未成家的攪和在一起。”

“是啊,瀚之,聽說南昌那位張鎮守使都稱病不去,讓徐旅長帶著部隊過去不行嗎?”吳傑也勸說道,“你還是留下來坐鎮比較好啊。”

“我明白這當中的利害。”楊朔銘笑了笑,說道,“只是此次情況特殊,徐旅長畢竟不熟悉北邊兒的情況,我陪他去的目的,就是為了見機行事。”

“你想當嶽飛,也得分什麽時候,”黃侍堯嘆息了一聲,說道,“咱們中國積貧積弱已非一日,一旦和日本打起來,肯定要吃大虧,為什麽不能忍一時之辱,等到國力強大之時,再圖恢復呢?”

“這‘二十一條’是日本人針對咱們中國的一個大陰謀,如果真的讓日本人把繩子套在咱們頭上,別說十年,二十年咱們也沒有辦法翻這個身。”楊朔銘說道,“我這次北上的目的,並不全是為了打仗,而是為了把這個破事攪黃。”

可能是頭一回聽到楊朔銘這樣的解釋,黃侍堯和吳傑及黃韻芝黃晟雲姐弟全都一愣。

“你說的詳細一點兒。”黃侍堯說道。

“這‘二十一條’之條款如此苛刻,日本又是秘密向我國提出,他們可能也明白我國政府未必會全盤接受。他們這麽做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混淆視聽,因為不管此次交涉如何,只要最後我國政府簽字認帳,在外界看來,就等於簽了‘賣身契’一樣,我國國民素來有‘交涉者即賣國賊’的觀念,這樣一來,我國政府的這頂‘賣國’的帽子,想要不戴就根本不可能了。”楊朔銘說道,“日本人弄這個‘二十一條’出來,除了他們已經吃下的山東之外,無論最後能夠得到多少實際的好處,只要我國政府妥協,其在國人心目中的合法性一定會因此而大大的降低,而因此造成的國勢之危,很可能會使國家陷入四分五裂的亂局。對日本來說,咱們中國太大了,一旦進入統一和秩序,他們便如蛇吞象般難以下口,而一個分裂而混亂的中國,當然是最適合他們的一口一口的吃下去了。”

作為後世熟知歷史的穿越者,楊朔銘對“二十一條”背後陰謀的理解,無疑要大大的超越這個時代的人。

在後世的歷史教科書和一些影視文學作品裏,往往把這一時期的民國政府描繪得一無是處,而事實卻是,面對咄咄逼人的日本人,在外援無望的情況下,袁世凱政府一直力爭到了最後一刻,只是在日本向中國下了最後通牒,在日本人以武力逼迫的情況下,才最終被迫簽字了。雖然袁世凱政府在長達四個多月的艱苦談判當中爭回了一些主權,但袁世凱卻被就此扣上了“賣國賊”的帽子沒法翻身了,而他隨後整的那個病急亂求醫的“洪憲帝制”不但沒能重樹權威,反而被視為開歷史的倒車,最後弄得身敗名裂。袁世凱一死,中國的政局持續動蕩,國家四分五裂,後來雖然暫時取得了名義上的統一,並且有了“黃金十年”的建設發展,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和日本之間的實力差距變得更大了,而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時候,中國已經沒有力量單獨對抗日本了,因此在這場關乎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決戰中,才會犧牲得如此之重。

“所以咱們不惜和他們打上一仗,也要阻止條約的簽訂。”吳傑明白了過來,不由得連連點頭,“哪怕這一仗咱們中國注定要敗北。”

“你說的不錯,這個混帳的‘二十一條’,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它簽成。”黃侍堯發出了一聲粗重的嘆息。

“真要打起來,雖然看起來咱們中國的贏面很小,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取勝的可能,而且如果能通過這樣一場戰爭結束國人一盤散沙的狀態,讓全國各階層團結起來,埋頭建設,十年之後,日本便不敢再小覷我中華。”楊朔銘說道,“這也就是這次抗爭的意義所在了。”

“好吧。”黃侍堯沉吟了半晌,艱難地點了點頭,“但願能如你所說,咱們中國人,能通過這次危機,團結一心,從此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