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章 最後的Z字(中)(第3/4頁)

更怪異的是,從水柱來看對面黑暗中是主力艦級別的炮火,可密集度卻遠達不到艦隊標準,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其實情報官沒有錯,希佩爾遇上的確是一支怪異無比的小艦隊,是由當年提出波羅的海強襲計劃,已故的英國海軍大臣費舍爾提出,並由此發展來的淺水重炮艦隊。

而帶領這支艦隊的是英國海軍上校伯納姆,和被他稱為擁有世界最強艦炮的克萊夫勛爵號和烏爾夫將軍號組成的由7艘淺水重炮艦組成的炮擊編隊。

出現在希佩爾面前的伯納姆上校其實很偶然,他在得到了德國即將行動的電報後,立刻沿著海峽北上試圖支援本土艦隊,因為速度原因本想來赫爾戈蘭灣尋找幾艘德國輕巡洋艦或者驅逐艦打打牙祭,畢竟他的艦隊雖小,卻擁有不弱於艦隊主力的火力,卻沒想到居然遇上了剛鉆出來的希佩爾。

克萊夫勛爵號和烏爾夫將軍號緩緩橫轉著寬闊的艦體,甲板上那門巨大的單管18英寸(457毫米)每隔一分半鐘便能噴出一團巨大的火球。

這是人類海軍歷史上堪稱最變態的兩艘淺水重炮艦,在大型輕巡洋艦被證明失敗後,原本配合研制的18英寸巨炮便沒了用武之地,恰好那時得到了新華已經研制出16英寸艦炮的消息,並且利用海空優勢逐步獲得了太平洋和印度洋制海權,急於解決西線德軍的英國海軍便在中將雷納德.培根爵士的提議下,將已經造好的三門18英寸重炮安裝到了淺水重炮艦上。

由於炮架延誤,只服役了兩艘。原本它們是應該作為遠程海上炮擊力量,打擊法國海岸線的德軍,將德國從法國海岸線驅逐,配合巴黎之戰的,只是沒想到陸地上聯軍也沒占到優勢,等到服役後巴黎之戰已經開始倒向同盟,所以兩艘軍艦不得不在主力艦嚴重損失的情況下,擔負起了巡邏海峽,確保安全的工作。

德國海軍犯了個錯誤,根據後來的分析,如果當時第二次帶領主力突擊的舍爾選擇在白天的話,那麽伯納姆率領的這支移動速度堪比“牛車”的迷你艦隊根本構不成威脅,可由於擔心英國人拼命,舍爾自作聰明地選擇了晚上出發,認為夜晚突破海峽後能夠利用濃重的霧氣和夜色,避開英國本土艦隊掃蕩英法之間的海峽。

和希佩爾手中的10門280毫米和16門305毫米艦炮相比,伯納姆的小艦隊雖然都是臨時拼湊貨,卻擁有2門單管457毫米超級艦炮,三座雙聯381毫米艦炮和兩座雙聯343毫米重炮,火力和射程上甚至還占有優勢。

如果是白天,希佩爾完全可以靠肉眼辨別出對方然後加速到20節,就能輕易甩掉敵人,甚至利用機動幹掉對方,可此刻雙方距離足足兩萬碼,伯納姆上校依靠的是兩艘前出的小魚雷艇實施遠程引導炮擊,所以希佩爾根本看不到對方是那種軍艦。

其實伯納姆上校也沒想過自己能打敗三艘裝備精良的戰列巡洋艦,所以他才不願意拉近距離而是實施這種精確度極差的遠程引導炮擊,可問題是今天德國不走運!

兩支實際上都沒做好準備,差異巨大的艦隊就這樣隔著黑暗互相對射,希佩爾掌握著速度優勢,更小的口徑意味著射速更快,而伯納姆卻掌握了距離,大口徑速度慢卻射程遠,可以在德軍艦炮最佳射程外發起進攻。

何況已經做好了必死決定英國水兵們見到德軍艦炮不如傳說中那麽準確後,越打越有信心。

淩晨2點10分,烏爾夫將軍號收獲了淺水重炮艦歷史上最大的,也是最後一次戰果。

狂躁的18英寸艦炮在打出一團熾熱的火球後,將重達1.2噸的炮彈推到了21000米距離上,並準確擊中了排在最後的毛奇號戰列巡洋艦左舷。

雖然英國研制的18英寸艦炮被自己海軍拋棄,認為不適合作戰,但超級艦炮的威力在這一刻卻完全體現了出來,沉重的炮彈垂直落在了毛奇號左舷,自身的重量加上速度使得它很輕易地便突破了裝甲,並在內部發生了劇烈爆炸。

根據幸存下來的毛奇號瞭望手回憶,當時他只見到遠處黑暗中火光點點,而且從火光的大小分辨明顯是大口徑艦炮,但他沒想到就在努力分辨目標的時候,所在的毛奇號卻猛然顫抖。然後左舷就出現了一團高達百米的橘紅色火球,等到火光稍稍消退些他就看到,左舷中彈處仿佛被什麽怪獸咬了一口般,艦體缺了一大塊,海水飛速湧入,緊接著桅杆發生了快速傾斜,他也被掀翻到了海水裏。

希佩爾完全被打懵了,只見到排在最後的毛奇號左舷騰起了一團耀眼的火球後不久,便得到了左舷嚴重進水,甲板傾斜的報告,然後所有人都看到,毛奇號以極快的速度發生了翻覆,歪斜著倒在了距離赫爾戈蘭島西南僅僅五公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