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破軍之將(十)

一提到“那個東西”,知道蔡玉斌所指的高級軍官們都變了表情。有參謀遲疑地問道:“總參謀長說,熱氣球不到關鍵時刻不讓咱們放。現在距離這關鍵時刻還差得遠呢……”

“把熱氣球升起來至少得一兩個小時,現在若是不動手準備,真需要用的時候只怕又來不及了。”作戰部副參謀長居俊峰雖然想保持嚴肅的外表,不過此時合不攏嘴的表情已經徹底暴露了他此時的興奮心情。

在軍陣中央的位置上有十好幾面高高挑起的大布幡,每一面布幡都有七八尺寬,兩三丈高,十幾面這種大布幡一面緊挨著一面,四面圍住了一個熱氣球。此時熱氣球還沒有完全升起,四根三丈多高的竹子搭成的架子上,一根頗為結實的麻繩把熱氣球的頂端處給吊了起來。

下面的吊籃是盡可能輕的竹條樹枝編成的,吊籃上方的氣囊入口處,幾個連在手動鼓風機上的銅質的輸送管向裏面通著熱氣。精致的木炭正在幾個爐子裏頭燃燒著,還算是純凈的熱氣被鼓風機不停的導入到熱氣球的氣囊中。

韋澤去北方之前就著手開始搞熱氣球,等他回來之後,軍工部門已經把這玩意給整出來了。由於韋澤的部下基本都是南方人,水見得多,對浮力的理解有天生的優勢。排水實驗也是非常容易做的。韋澤甚至用陶管把極少量水的排水實驗也給做了。這下讓這幫人徹底理解了什麽叫做“浮力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的質量”。

有了這個基礎,韋澤只用向這幫人做幾個孔明燈的實驗,軍工部門上下就有些恍然大悟的感覺。這幫人都是經過選拔,原本就比較“書呆子”,對於現代物理與化學比較“有感覺”的家夥。面對如此只直觀的玩意,大家立馬承認了兩件事,第一,浮力定律是對的。第二,空氣自身有質量有重量。

當軍工部門把熱氣球定位為“一種可反復升降使用的孔明燈”之後,研究完全上了軌道。在絲綢上刷上用以隔熱防焦以及防止漏氣的油料,把這些料子仔細縫制之後加裝吊籃就能使用了。韋澤原以為這玩意應該屬於高大上的玩意,可是在絲綢以及桐油的故鄉中國,問題被輕松解決。試制品一次上天成功。

當部隊親眼看到熱氣球之後,大家都傻了眼。自此,在訓練中表現優秀的人員多了一項獎勵,那就是能夠乘坐熱氣球上天。

中國文化經過幾千年的錘煉,所以文化內核裏頭的唯物主義根深蒂固。韋澤讓部隊裏頭表現的優秀人員前來乘坐,這幫家夥很快自願的當作義務宣傳者,把人類操作的熱氣球這個概念在全軍裏頭推廣開來。這讓韋澤提出的“學科學,用科學”的宣傳口號得到了更多戰士的響應。

韋澤倒是不認為熱氣球一出現就能把敵軍給嚇的如何,現階段韋澤沒有生產高壓氣體存儲設備的能力,電解水制造氫氣,或者使用氯堿工業法雖然沒有理論上的難度,卻存在收集氣體的難度。韋澤制不出來加工飛艇的材料。

現代熱氣球,熱氣來源是高壓氣罐內裝的可燃氣體。韋澤也沒辦法解決,這就注定韋澤的熱氣球是笨拙低效的。笨拙低效的熱氣球本身也沒太多的軍事用途。炮兵觀察哨設在熱氣球上,觀察位置大大升高,視野與視角都能達成更好的效果。所以韋澤就把這玩意暫時“量產”。

每個旅都暫時配備了一個這種玩意,韋澤這麽做的目的是讓後勤部門習慣這玩意,他倒不是真的認為這玩意能夠在實戰中起到多大作用。因為清軍並非能夠與韋澤的部隊進行長時間作戰,只怕很多時候熱氣球還沒升起來,戰鬥已經結束了。

但是對於蔡玉斌、居俊峰,以及十四軍來說,他們對此是極為有興趣的。韋澤的軍中有“戰史研究”部門,韋澤部隊的戰鬥都要在裏面做記錄。如果能夠在戰場上第一次使用熱氣球,定然能夠記下來一筆。所以蔡玉斌一做建議,其他人不管嘴上說什麽,心裏頭已經決定使用熱氣球了。

高級指揮官態度一致,戰士們也有熱情。迎戰江南提督和春的十四軍迅速行動起來。

在對面的江南提督和春當然不知道自己即將見到永生難忘的事情,他此時正在經歷著他難忘的一幕。敵我雙方的炮兵互相實施炮戰,這種事情他是知道的,至少完全能夠想象的到。一年多前在長沙,清軍守城炮兵與占領了妙高峰的太平軍炮兵就進行過炮戰。

不過那種炮戰與他此時經歷的炮戰完全不同。在長沙城外的炮戰,太平軍的炮兵與清軍的炮兵基本都能互相看到,雙方的炮擊頻率並不高。正在和春提督眼前發生的炮擊,清軍根本看不到太平軍空心方陣中的炮兵,炮彈就這麽越過太平軍的人墻直飛向清軍的炮兵。清軍還沒能打出去一炮,對面太平軍至少已經打過來二十幾炮。而且太平軍的炮兵越打越準,長沙城與妙高峰之間的炮戰,雙方都是數十上百次炮擊之後,炮彈偶爾擊中對方的炮台。或者打壞了炮台下地面,導致大炮無法正常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