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承諾和羽毛

2月12日奧地利總理許士尼格在貝希特斯加登山間別墅和希特勒會談,這件事雖然不是公開宣揚、高調進行的,但也不是多麽秘密的。好幾個利益攸關的國家的情報人員,都注意著這件事呢。目前雖然還沒有一個國家為奧地利出頭,但並不意味著他們不關注這件事。

坐視德國吞並奧地利,意味著納粹勢力在歐洲的更大膨脹,意味著《凡爾賽合約》又一次被撕毀。除了意大利,誰也不希望看到這樣。但是出手拯救奧地利,又很有可能讓奧地利把自己的國家拖下水,最壞的情況,甚至有可能陷入和德國的戰爭。可以說,現在所有歐洲國家都怕德國。並不是說德國比所有歐洲國家都強大,是因為現在所有歐洲國家都怕打仗,甚至連意大利也怕打仗,只有德國不怕。

希特勒抓住歐洲幾大強國一戰後恐懼戰爭的心理,擺出了一副不要命的光棍架勢,動輒用戰爭來搞外交訛詐。而幾大歐洲強國也多少都抱著“寧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的心理,一次次地不得已慣著德國,甚至不惜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只為的換來希特勒一個“到此為止”的承諾,給自己的國家和選民一個“保持和平”的憧憬。

英法等國的綏靖心態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害怕德國的擴張,但更害怕自己國家被卷入戰爭。——兩害相權取其“輕”,或者說是“萬事先顧眼前”。

……

除了歐洲國家外,世界上還有兩個可以置身事外看這件事的強大國家,就是大明和美國。美國自不必說了,現在是中立國家,連賣一點軍火都要絞盡腦汁鉆《中立法》空子,對德奧合並這件事它是插不上什麽手的。而另一個強大國家——地處東亞的大明帝國,它的態度就很令人猜測了。

大明和德國關系走得非常近,在經濟和技術領域有多項緊密的合作。但是大明和德國的社會制度、政治理念、意識形態、價值觀都大相徑庭——和德國的相去甚遠,卻和英、美、日等國更加相近。而且,大明不但和德國走得近,和英法等國走得更近,有著更悠久的友好歷史。鑒於這些原因,很多人都認為大明帝國將和英法等國一樣,對德國圖謀奧地利采取一種“半推半就”的縱容態度。既不支持,也不用實際行動來反對。

但是外人不知道,大明如今的選擇可沒有那麽自由。按照兩年前簽訂的《明德密約》,大明是必須在德奧合並這件事上明確表示支持的。現在面臨兩個選擇:要麽遵守密約、明確表示支持,要麽撕毀密約。抽身事外是絕對不行了。

進入1938年之後,大明內閣最擔心的就是這件事。他們一直在商討該采取何種選擇。要是兩年前的大明,那很好選擇,直接支持德奧合並就行了。那時候大明還不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世界性大國”,那時候大明80%的精力都放在對抗北清上了。能否在北清的威脅下保持獨立、保持生存,是大明帝國的頭等大事。那時候誰要是能給大明以實實在在的幫助,大明什麽都肯幹。跟魔鬼做交易都行。而那個時候也恰恰是德國給了大明實實在在的軍事、技術幫助,這些都是英法等國一直沒給的。大明也真的和德國做了交易,許諾將來德國圖謀奧地利的時候,站在德國這一邊。

從這個角度講,那時候,大明也是做了和現在英法等國同樣的選擇而已——和自己國家的安全比起來,其他一切都無所謂。

……

現在時過境遷,大明不再是兩年前的大明,德國也不再是兩年前的德國了。現在的大明已經一統中華,成為了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反而把戰火燒到了境外,在國際上不斷主張自己的權益。現在大明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在北清魔爪下瑟瑟發抖的“小紅帽”形象了,而已經成為一個渾身肌肉的鬥士,西邊和“布爾什維克主義”鬥爭,東邊和“日本軍國主義”鬥爭,在亞洲充當著國際警察的角色。

而德國也不是兩年前的德國了。1936年初的德國還很弱小,在歐洲基本上還是一個弱者形象。雖然希特勒對內也是控制媒體、奴化洗腦、迫害異議人士、迫害猶太人,但是畢竟納粹上台時間還不長,這一切還不是非常嚴重,至少歐洲其他國家還感受不到德國的威脅。而且那時候希特勒剛剛消滅了德國的失業、重振了德國的經濟,正是讓全世界大跌眼鏡的時候。那時候很多國家都向德國學習,把“德國模式”和“蘇聯模式”一起,當作後發國家成功的捷徑。

1936年初的德國,就算形象不太好,起碼也是毀譽參半的。雖然也屬於歐洲的“問題兒童”,但至少是一個自強不息、靠著自己的努力跌倒了重新爬起來的典範。

但是1938年初的德國,已經成為了一個怪物。對內,各種奴化、迫害變本加厲,德國人給全世界的感覺正越來越蠻橫、極端、不明事理。對外,德國的軍力國力一日千裏,羽翼豐滿,又和意大利組成納粹-法西斯軸心,不但讓東邊的一些弱小國家沒有安全感,甚至讓此時公認“歐洲最強”的法國,也多少沒有安全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