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北方新領地

明軍一旦突破了蜂腰部防線,接下來就沒什麽懸念了。從這裏到南薩哈林斯克只有100公裏,到科爾薩科夫只有140公裏。南薩哈林斯克是庫頁島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蘇聯紅軍的司令部所在地,可稱得上是陸軍的軍事中心。而南邊40公裏外的科爾薩科夫是個軍港,稱得上是海軍的軍事中心。

一個人民衛隊裝甲師一旦在防線上沖開個口子,立刻快速向南挺進。後面跟進的陸軍輕裝甲師一面跟進,一面不停的向兩邊擴大缺口。只半天功夫,蜂腰部25公裏寬的防線就全線崩潰。

明軍統帥部深這時候知速戰速決的重要性,命令庫頁島軍團不顧一切地向南快速挺進,一定要在48小時之內占領科爾薩科夫港。現在考慮的已經不是蘇軍的問題了,而是日軍的威脅。明軍統帥部估計,日本應該不能在48小時內作出是否登陸庫頁島的決定。即使做的出決定,日軍也不可能在48小時內做好準備。而一旦明軍占領了科爾薩科夫港,那麽日軍就很難大規模登上庫頁島了。

科爾薩科夫港距離庫頁島的最南端還有130公裏,而這段距離是沒有什麽城市,也沒什麽港口的,明軍不會再遇到什麽抵抗,可以輕松地走完這最後的130公裏。就算日軍不用港口登陸,而直接在南方的某處海岸登陸,那麽運兵船就不能直接靠岸,這就是一場大型的兩棲作戰計劃,涉及到很多登陸艇、專用裝備、還有方方面面的復雜籌備。那麽日軍沒有十天半個月是不可能準備好的。等他們準備好,明軍早就占領庫頁島全境了。

過了蜂腰部,島的兩側靠近海岸的地方,就有了比較完善的公路,而且離南薩哈林斯克和科爾薩科夫越近,路況越好。明軍裝甲師就利用這兩條公路向南快速挺進,速度提高了幾倍。從蜂腰部往南這一路,再沒遇到蘇軍有組織的抵抗。而海上的日軍艦隊仍在不斷炮擊,試圖阻擋明軍的攻勢。但是明軍進攻得太快了,日軍在海上又無法觀測坐標,甚至都不清楚戰線在什麽地方,不知道哪裏是明軍,哪裏是蘇軍。

1月19日上午,突破防線僅僅不到30個小時後,明軍先頭部隊就抵達了南薩哈林斯克。這時候蘇軍的主力要麽已經被殲滅在防線附近了,要麽已經被打散、遠遠的落到身後了。現在蘇軍在南薩哈林斯克已經沒什麽力量了,僅僅有師部直屬部隊大約兩個營的兵力,在做最後的象征性抵抗。明軍留下了一個輕裝甲師占領城市、肅清抵抗,剩下的三個師兵分兩路,兩個師揮師向正南,直撲科爾薩科夫軍港,一個師揮師西南,向庫頁島的最南端——克裏隆角推進。

……

19日黃昏,明軍占領了科爾薩科夫軍港。但是軍港內空空如也,一艘軍艦也沒有了。只有幾座油庫和彈藥庫在熊熊燃燒,黑煙幾乎遮住天空。港口的設施也被炸得七零八落,軍艦錨地中,幾條破爛沉船的桅杆歪斜著露出水面。顯然,蘇聯紅海軍艦隊撤退的時候,把港口破壞了個一幹二凈,讓明軍短時間內別打算用這個軍港了。

科爾薩科夫並不是一個城市,而就是一個單獨的軍港。除了港區,周圍也就散落著一些居民區,環境並不像南薩哈林斯克那樣復雜。明軍快速地搜索了一遍軍港,發現不但艦隊司令機關都撤走了,而且連大部分戰鬥部隊——也就是軍艦官兵都跟著艦隊撤走了。甚至連司令部機關領導的家屬,也隨艦隊撤走了。留下來的只是一些港口後勤部隊、碼頭工人,還有中下層軍官的家屬。

這些人倒沒怎麽抵抗,大部分人都順順當當投降了。但還有少數忠誠的“布爾什維克戰士”,試圖和明軍做最後的周旋,躲在暗處打冷槍,或者藏著手榴彈沖過去同歸於盡……這些零星的抵抗,也很快就被肅清了。

明軍占領軍港後,對俘虜、家屬和平民宣讀了幾項相關的日內瓦和海牙國際公約,告訴他們這些國際公約是如何規定的,以及蘇聯是如何簽署加入的。明軍告訴他們,國際公約規定交戰軍隊不得傷害俘虜,不得傷害平民,因為他們都屬於“非作戰人員”。但是這一定是有前提的,就是“非作戰”。如果俘虜們試圖逃跑、試圖反抗,或者平民們拿起武器參加抵抗,那就不再被視為“非作戰人員”了。占領軍有權利把他們送軍事法庭審判,然後處死。

也就是說,這些國際公約是雙向的,不但占領軍要遵守,占領區平民和俘虜也要遵守。

但是明軍發現,這些蘇聯軍民普遍都沒有“國際公約”之類的概念。一說起“國際”、“外國”、“海外”這些詞,蘇聯人總是把它們和“反動”、“邪惡”、“帝國主義”聯系在一起。什麽國際公約,無非就是幾個帝國主義國家糾結在一起,合夥遏制和包圍蘇聯的陰謀罷了……總之,一切都是外國的錯,蘇聯不可能有錯的。就算全世界都“遏制”蘇聯,那也一定是全世界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