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履帶飽飲韃虜血

就在右路集團軍群因為浮橋沒架好的原因,暫時只能依靠步兵向前推進。饒是如此,戰爭的第一個上午,右路各支部隊還是平均推進了20公裏。推進最遠的師,他們的輕摩托化先頭部隊已經深入到了40公裏,已經逼近滁州遠郊。

截至中午十二點,戰爭的最初七個小時內,右路集團軍就已經拿下了浦口鎮、六合縣、儀征縣、高崗縣、泰興縣、江都縣、和縣、無為縣、廬江縣、含山縣,此外,還拿下了八十多個小鎮,三百多個自然村和居民點。正在進攻的和即將進攻的大目標,包括揚州、滁州、巢湖、合肥、高郵、興化、東台。

但是左路集團軍群則大不一樣。這裏完全是陸地戰場,兩個裝甲師和兩個機械化師完全能夠長驅直入。唯一阻礙他們的就是邊界上的雙方地雷場。

但是明軍這邊的雷場雖然密度大,但是中間都留有若幹條通道供部隊通過的。清軍那邊的雷場密度不行,布設的水平也不高,也沒有成片的水泥反坦克障礙物,只有重疊綿延的鐵絲網區。在工兵和掃雷坦克的開道下,明軍先頭步兵部隊玩兒一般地穿過了邊界,一下就為後面的人民衛隊裝甲師打通了道路。

右路集團軍群是戰爭的主攻方向,擔負著收復華北和山東、直逼北京的重任,而且一路主要都是千裏大平原,他們的任務就是“推進!推進!再推進!”,所以在向小強的安排中,這一路裝甲師為“正”,任命古德裏安為右路三個裝甲師的指揮官。

左路集團軍群是戰爭的輔攻方向,擔負著挺進關中、收復三秦、進而北上鏖戰陜西山西的任務。這一路應該沿途不會遇到山東、河南、直隸那樣的硬仗,但是沿途多山,地形復雜,對特殊條件下戰役戰術的要求較高。所以在向小強的安排中,這一路裝甲師為“奇”,任命了隆美爾為其中一個裝甲師的指揮官,期待他發揮“狐狸”的本色,在這種復雜的環境中大展身手,給敵人一個又一個的“驚喜”。

……

襄樊以北50公裏的新野縣,也是清軍在明軍長江防線以北的一個軍事重鎮,相當於浦口。襄樊和新野這兩座城多少年來遙遙相對,一南一北,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新野縣,因“三顧茅廬”、“火燒新野”等傳說而千百年來明揚華夏。而古稱“襄陽”的襄樊更是英雄的城市,南宋末年蒙古大軍多次圍攻襄陽,襄陽軍民拼死堅守,蒙古軍隊久攻不克。在整個南宋一片敗局的情況下,襄陽孤城竟然在蒙古大軍絕對優勢兵力的合圍下,堅守了六年,成為了南宋抗元的一面旗幟。

最後直到忽必烈時代的1273年,蒙古大軍攻進樊城,守將牛富和偏將王福與蒙古軍隊展開巷戰,最後兩人寧死不降,雙雙沖進火海,自焚殉國。隨後,蒙古大軍三面合圍孤城襄陽。襄陽外無援兵、內無糧草,歷時圍城六年,終於陷落。

……但是後世的青年卻不是從歷史課本上,而是從香港的武俠小說上才得知華夏民族這段英雄歷史的。包括向小強也是。

在663年後的今天,這片古戰場被喚醒了。

明軍從襄樊北郊邊界開始向北推進。人民衛隊的兩個裝甲師和兩個機械化師沖在最前面,後面緊跟著19個摩托化步兵師,沿著白河兩岸一路高歌猛進,兩個小時就沖過了雙溝鎮、古驛鎮、黃集鎮、朱集、程河鎮、石橋鎮、張集鎮、薛集鎮、劉集鎮、王莊鎮、蒼台鎮、龍潭鎮,一直沖到了50公裏外的新野縣城下。

在戰爭的頭幾個小時裏,相對於右路集團軍群來說,左路集團軍群的表演(簡直可以成為表演)更能夠成為“閃擊戰”的典範,更符合向小強心目中閃擊戰的標準。

白河兩岸寬闊的大平原上,零星的清軍殘兵丟盔棄甲,在前面沒命的奔逃,鋼盔、步槍、機槍扔得滿地都是,時不時能看見一門被遺棄的大炮。明軍的坦克噴著青煙、轟鳴著往前沖,車前的機槍“噠噠噠”、“噠噠噠”地吐著火舌,捕捉著前面奔逃的清兵,一個接一個地點倒在地上。

明軍裝甲部隊開過的地方,地上除了大片清兵屍體,還有數不清的被壓扁的鋼盔、被壓斷的步槍、漏著黃沙的破沙袋、被壓成鐵餅的37mm小炮。

人民衛隊的先頭坦克部隊排列得太密集了,再加上向小強給他們的死命令,就是“只管前進,不要停下來多管閑事。打下來的地方自有後續部隊收拾,抓緊推進,和右路合圍會師,把中間的百萬清軍裝進口袋裏才是正事”,所以人民衛隊的裝甲部隊根本就不帶停的,看著滿地的清軍武器、裝備、物資,根本都不去繳獲,擋道的都是直接軋過去。

那些被打死的清兵,大都也沒有了全屍。坦克和裝甲車一輛輛擠得很密,又不可能專門停下來為他們收屍。先頭的裝甲部隊開過去後,清兵屍體也大都慘不忍睹了。每一具屍體都被兩三條履帶碾過,和泥土混在一起,成了衣服裏的一段段肉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