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收復故國VS人民幸福

收復故國VS人民幸福北伐,或者說統一戰爭,這個題目在國家級會議上作為正式的議題,被要求認真的討論,這還是第一次。

在之前,大明的大臣和將領們或多或少都有過這個想法,或者說想過這個問題。有人是認真的想過,分析過可能性,但是也有更多的人只是在腦子裏過一下就算了。大多數人只是把它當作一個口號,在冠冕堂皇的講話前總要帶上兩句:“……為了不負聖恩,早日北定中原,我們要怎樣怎樣……”,好像和“英特納雄耐爾一定會實現”的感覺差不多。

但是自從上次禦前會議,討論大明在西班牙戰爭中應該站在哪一邊的時候,扯出了北伐的問題,也順帶討論了一回。不過那一次這不是既定議題,不要求討論出什麽來。但也就是那一次的討論,才讓很多大臣們第一次認真面對這個問題,也讓皇室和沈榮軒看到了“一半對一半”這個意見結果。

於是,他們心中都有了數。幾天後的今天,“北伐”作為正式議題,終於不可回避的、硬碰硬的出現在了所有大臣將領面前。

……

這次沈榮軒一宣布會議的議題,下面一片嘩然。當時就有好幾個大臣反對。但是也有數量相當的大臣支持。十幾個內閣大臣中,只有不到半數的大臣發言比較積極,也就是幾個重量級的部門。贊成和反對的比例在這幾個大臣中仍然是一半對一半的樣子。至於另外幾個軍事將領,他們習慣性的不插嘴,而是在旁邊觀望。因為大明軍隊的傳統就是不參與政治。他們都明白今天把他們叫來的原因。並不是讓他們和那些大臣一樣踴躍辯論的,而是在大臣們遇到軍事問題的時候,請他們發表專業意見的。

但是作為軍隊將領,他們都是贊同北伐的。這個問題是向小強在演習前和兩位總參謀長提出的。當時向小強主要是從政治上、人心向背上進言的,兩位最高長官當時就聽進去了,被他說服了一半。等到要塞演習過後,他們也看到了在軍事上的可行性。這樣,軍隊這邊雖然沒有開什麽會議,但是“北伐可行”的思想,很快就悄悄的在明軍高層中擴散開了。

向小強也是軍隊這邊的,他也和左右的司令們一樣,坐在位子上,喝著茶,聽大臣們辯論。雖然人家辯論的正是他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他依舊不急不躁。因為向小強知道,自己贊同北伐,朱佑榕贊同北伐,沈榮軒雖然表面上溫文爾雅,但他骨子裏和自己一樣,也是個鷹派,所以他應該也是贊同北伐的。那麽當今大明,三個對國策最有影響力的人已經站在北伐這一邊了。

軍事將領們應該是全部贊同北伐。那麽剩下的就是內閣大臣們了。而大臣們現在看來是一半贊同一半反對。那也就是說,就算讓在場臣子們舉手表決的話,那也是北伐定了的。

但現在開會讓大家充分辯論,並不是走過場,而是這麽大的國策問題,影響到大明帝國今後的生死命運,不能不慎之又慎。這幾個北伐派裏面,朱佑榕和向小強都是年輕人,而這幾個司令又是軍人,不習慣像政治家一樣,從全局的政治角度考慮問題。幾個人裏面,稱得上政治家的只有沈榮軒一人。而沈榮軒再厲害畢竟只是一個人,眼界頭腦都有限,總會有考慮不周、計算不到的地方。沈榮軒知道,決定大明帝國的命運的事情,一定要經過內閣的充分討論,不然就太草率了。

……

內閣大臣中,贊成北伐的代表人物是陸軍大臣、海軍大臣、工業大臣。反對北伐的代表人物是外交大臣、財政大臣、通商大臣。

因為“收復故國”、“北定中原”這些話,現在的大明人不管是不是真的這樣想,卻已經是祖祖輩輩掛在嘴上說了好幾百年了。“要收復故國”已經像“要忠孝禮義廉恥”一樣,成為大明人的一種基本道德觀念了。所以贊成北伐派最大的優勢,就是一開始就站在了道德制高點上。

而反對北伐的人呢,又分為兩種,一種是說:好,我不反對北伐,但是我不贊成我們這一代北伐。因為我們這一代北伐的話,條件如何如何不成熟,我們如何如何沒有把握,一旦失敗,我們大明帝國就會如何如何……既然歷代都把北伐這個歷史任務傳了下來,那麽我們這一代為什麽要那麽著急呢?在我們沒有必勝把握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把這個歷史任務傳下去。等到我們的後代一旦有了必勝把握、歷史時機成熟了之後,再一舉收復故國,豈不是更穩妥?

這一種人的代表就是外交大臣。

另一種就是直接表態:我壓根兒就反對北伐這件事。在我們的軍力足夠防衛國土的情況下、在滿清並沒有來主動進攻我們的情況下,我們主動挑起對清戰爭,把整個大明拖入一場大規模的、長期的、勝負難料的戰爭,這不符合大明人民的利益。人民都不希望戰爭。尤其是我們這樣一個民主、富足的環境中生活的人民,更不希望戰爭。他們希望把現在的幸福生活繼續下去。戰爭一旦失敗,人民連現有的都沒有了。南明人民將和北明人民一樣,也淪為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