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少佐、中佐和大佐(第2/2頁)

比如9.18事變,就是關東軍的一幫參謀們瞞著國內搞出來的既成事實。當然這一次運氣很好,果子吃到嘴了。不過由於這一次導致的自信極度膨脹,幾年後的所謂“支那事變”,他們發現無論自己的嘴巴張得再大,也無法咬下整個“果子”。反而將日本舉國拖入了泥潭,拉開了最後“一億玉碎”的序幕。

向小強在後世看過一個笑話,抗戰重慶大轟炸時,蔣介石煩躁地說:“娘希匹的,我也給他們炸煩了,要不,就跟他們談判?可是找誰談呢?天皇不頂事,首相走馬燈似的換,連個談判的對象都沒有。”這時候,旁邊的幕僚說:“委員長,要跟日本人談判的話,就要找三個人。”蔣問:“哪三個人?”幕僚說:“大佐、中佐和少佐。”

……

向小強心裏很清楚,在這十幾分鐘裏,作下這個重大決定的,就是駐朝日軍陸軍航空兵部隊的某個大佐、中佐或少佐。

日本也和明朝一樣,不單設空軍,而是把航空力量分屬陸海軍,稱為陸軍航空兵,和海軍航空兵。平壤機場的人,正是那幫桀驁不馴、習慣“下克上”的日本陸軍中下級軍官。

要是接到報告的是個將軍,肯定就要報告國內了。但一個機場不可能有將軍。接到報告的只會是個“佐”。做這種膽大包天的決定,正是這些“佐”的風格。

但向小強不得不承認,做這個決定的那個“佐”,這次的確高明的很。如果明朝女皇座機降落在朝鮮,那對日本方面一點好處沒有,只能是個燙手山芋,連扣留都不好扣留,只能禮送出境。

如果落到清朝手裏,就有好戲看了。不管清朝現在想不想和明朝打仗,禮送明朝女皇回去,肯定是不可能的。那麽明朝不管想不想打,遇到這種事,按照一貫的對清策略,只能是一個字,打。

日本肯定會在一旁扇風點火,盡量讓戰爭打火、打大、打全面。待雙方都打得精疲力竭時,日本養精蓄銳之師大舉出動,趁火打劫,就算吃不下整個中國,也可以與某一方簽訂城下之盟,搞到一塊垂涎已久的大陸領土。至少以清朝一貫的風格來看,肯定要拿土地換和平的。

這是向小強在杜子騰的基礎上,做的進一步分析。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日本人怎麽也不會想到,女皇座機上坐的並不是明朝女皇,而是一支全副武裝的突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