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0章 人生不滿百

“東都為鄴都,主管東陽、河內、河間、濟北、濟南、東郡、大梁這七個郡。”

“西都為絳城,主管太原、代、上郡、三川、上黨、河東、左馮翊這八個郡。”

其實在趙無恤看來,新絳並不是作為西都最好的選擇,雖然河東地區經過唐虞夏商周晉兩千年發展,其人口數量、文明程度的經濟水平是天下首屈一指,但建都還要看是否險固,論形勝,新絳遠不如晉陽。

晉陽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然而除了險要以外,碩大的地盤人口稀少,董安於和尹鐸辛辛苦苦經營了幾十年,趙無恤又數次移民過去,卻依然不怎麽起色。加上地處北國交通不便,實在不是個作為西都的好地方。他這下也有些理解了,歷史上趙國為什麽放著晉陽不呆,非得跑到中牟、邯鄲建都,實在是因為春秋時的太原位置太偏,人口太少。

何況在趙無恤看來,兩京制中,陪都是可以隨形勢而遷動的,他心目中最適合做西都的地方,在渭水之畔,秦國境內,後世稱之為鹹陽、長安……

除了十五個郡外,趙國還多了四個封君政區:瑯琊、徐、東海、商洛,以及兩個作為軍事據點的飛地:邳縣、即墨縣,這就是趙國的全部疆域了,玄鳥旗幾乎占據了三分之二的中原。

確立了趙國“雙頭鷹戰略”的兩京制後,趙無恤又與張孟談對魯國的疆界進行了劃分。

“濟水、大野澤以西的西魯,劃歸趙國東郡管轄(原衛國)。”

接下來,鄒魯地區被分為四個郡:泰山郡、魯郡、鄒郡、臨沂郡,郡守分別是宰予、闞止、項橐、子服何,這四人都是魯人,由闞止在曲阜兼任魯國相邦。

趙無恤讓闞止來與張孟談接洽了政務,並勉勵他二人道:“孟談當與子我(闞止)傾力合作,爭取三年之內,完成趙國和魯國的一體化,遷魯侯於闞邑,將魯國化為趙的郡縣!”

二人應諾,過了一會見天色將暮,便一齊告退了。

然而過了沒多久,闞止卻去而復返,請求拜見趙無恤,神情嚴肅地說道:“君上,臣有一事,不知當不當說。”

闞止是趙無恤群臣裏最接近“法家”的一人,他雖然是魯國人,卻雷厲風行,施政猛烈,治馮翊時,對於秦國舊俗大力打擊,將趙國的制度和車軌、文字強行推行,效果顯著。

今日撇開張孟談獨自拜見趙無恤,卻是因為他對趙無恤分封諸子頗有微詞。

……

“君上,當年周公占有天下,把土地像剖瓜一樣分割開來,所封子弟同姓甚眾,其本意是讓他們屏蔽周室,就像輻條集中於車轂,車輪圍繞著軸心運轉,豈不是與君上今日封建子弟的初衷如出一轍?”

趙無恤頷首,讓他說下去。

“然而周公卻沒料想到,隨著血緣疏遠,諸侯開始不聽天子號令。周夷王的時候,天子的威望衰竭,竟要親自下堂去迎接諸侯。周宣王時,雖然倚仗著南征北伐,復興宗周的威風,終究還是無力決定魯君的繼承人。後來周平王把國都向東遷移到洛邑,已經把自己排列在諸侯同等地位上去了。從那以後,就出現了鄭莊公用箭射傷天子肩膀,楚人問周天子傳國九鼎的輕重,晉國討伐天子大臣凡伯的事情,天下大亂,禮崩樂壞,再沒有把天子看作天子的。”

“周王失權久矣,如今只不過還保存著一個空名罷了!其中原因,正是諸侯勢力太強大,以至於尾大不掉!諸侯之間為了爭奪霸業,兼並土地,也日益疏遠,兄弟之國相互攻擊如同仇讎,周天子弗能禁止。周衰敗的原因,大概就在這裏了。”

闞止頓了頓,小心地觀察趙無恤的表情,見他沒有生氣,這才壯膽說出了自己的結論:“今中原賴君上神靈一統,昔日的邦國封邑,大多成為趙的郡縣,臣鬥膽認為,諸子功臣以賦稅重賞賜之,已經足矣,若是將封建作為常法,往後恐怕會重蹈周室的覆轍啊……”

言罷,他有些戰戰兢兢地等待趙無恤的發落,因為這件事,從趙無恤有封建諸子的意圖開始,闞止就一直憋在心裏了,說出來吧,有離間趙氏骨肉的嫌疑,不說吧,卻又不吐不快。

趙無恤卻突然笑了起來,拍著他道:“子我啊子我,不曾想你還有這般見識,不愧是寡人看中的宰輔之才。”

闞止受寵若驚,卻聽趙無恤道:“你說的不錯,郡縣比封建優越,這是毋庸置疑的!”

肯定闞止的意見又,趙無恤卻又話音一轉,嚴肅地說道:“但是,不能一言貫之,而必須根據形勢來加以權衡。”

封建制,並不是自古就有,而是隨著唐堯、虞舜、夏禹、商湯直到周,慢慢發展起來的,在周之前,殷商能控制的地方也僅僅是王畿,四方則是一些異姓方國,如周、東夷,時而歸附,時而叛離。到了周公東征後,封建子弟反倒是一種歷史的進步,使周朝鞏固了統治,擴大了疆域。並讓廣闊的地域上形成了夏君夷民的普遍情形,最終夷夏完成融合,形成了諸夏共同體,也就是漢族的雛形,封建制在其中是居功至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