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9章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第2/2頁)

在孫武的兵法裏,總結了國戰的五項原則: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數,四是稱,五是勝。

度產生於土地的廣狹;土地幅員廣闊與否決定物資的多少;軍賦的多寡決定兵員的數量;兵員的數量決定部隊的戰鬥力;部隊的戰鬥力決定勝負的優劣。

總之,要明修政治,確保法度,才能由內而外,主宰戰爭勝負的命運。

所以勝利之師如同以鎰對銖,是以強大的軍事實力攻擊弱小的敵人,其氣勢就像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般不可阻擋,這就是軍爭中至關重要的“形”。

在孫武看來,趙無恤,可謂是用“形”的高手了。

他有些無奈地嘆息道:“我向吳王傳授兵法,他卻只學了小道,不懂大勢,更不懂何為戰爭的本質;趙卿雖然打仗作風生硬,近年來更是只知道以巧技和強兵壓制敵人,但他在形勢方面的造詣,很深啊……”

北上之前,孫武還覺得趙吳相遇不知孰勝孰負,現在,他只覺得吳軍只怕是拼不過趙氏的,縱然能僥幸嬴一兩次小仗,但最終會被趙氏深厚的國力拖死。

善於作戰的人,總是戰勝容易戰勝的敵人,他們既沒有卓越過人的智慧,也沒有勇武顯赫的名聲,戰爭的勝利不會有差錯,之所以不會出現差錯,是因為他們作戰的措施建立在必勝的基礎上!

這就是所謂的“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了。

所以就連面對邾國這樣的弱敵,趙氏依舊穩紮穩打,絲毫不冒進。邾國的失敗進入倒計時,若是他們縱深廣闊,或許還能多撐一段時間,可惜邾國與魯國“擊拆之聲相聞”,大小不過兩縣之地,毫無縱深可言。不過六七日間,趙軍便在沿途城邑或降或閉門自守的情況下,與東、南北三路偏師會師於邾國都城下。

將近三萬大軍雲集,足以將邾都繹陽包圍得水泄不通,而此時的邾國,已是一副亡國之景,非但投降引趙軍前來的大夫絡繹不絕,連公子公孫都紛紛逃離這棵要倒的大樹,跑到趙氏羽翼下卑躬屈膝,希望能在邾子被廢黜後,成為新的國君。

就在這關鍵的時候,趙軍已攻至郭門,邾子曹益卻仍然在享用樂舞,在城外甚至能聽到舞樂的聲音,趙氏眾將紛紛搖頭,覺得這邾國真是沒救了。他們不知道的是,在歷史上,也是差不多的時段,魯國三桓伐邾,邾子也是這副德行,結果被三桓俘虜。

孫武縱觀邾城,發現其北枕繹山,南依廓山,地勢開闊,南北高中部低,平面近似長方形。東西橫距三裏,南北縱距三裏米,城周長約十余裏。構築利用山間高地,墻高兩到三丈不等,墻基寬十丈,也算一處堅城。

不過“攻城為下”的理論對趙軍無效,拔城無數的趙軍並未將小小邾城放在眼裏,他們開始架設攻城器械,準備過幾天便發動總攻。

引趙軍入邾的那位邾國大夫見趙軍遲遲不攻城,有些憂心,便向趙無恤稟報道:“邾子已派遣使節向齊、吳求援,再拖下去,只怕兩國合力救邾,南北來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