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5章 平準均輸

與之前相比,趙氏的官職可謂面目全非。

趙無恤在主管農業經濟的“治粟內史”之下,設置了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以及鹽、鐵兩長史。

七人爵為下大夫,其中籍田令丞又被稱為“大農丞”,由魯國人樊遲兼任,鐵官則幹脆是個女人:越女莫邪。去年,她從魯國桃丘來到了趙氏邯鄲,因為那裏發現了一處大鐵礦,無論鐵礦的質量還是數量,都遠優於魯地。

女人做官,而且一來就是大夫,這是前所未聞的事情,但眾人也沒有反對的借口,因為趙氏的冶鐵鍛鐵體系,幾乎是莫邪一個人撐起來了。她帶來了先進的技術,並將其不斷改進,這才有了今日鐵官遍布郡縣,趙氏之鐵已經和南方金錫並列的局面。

除了吸引眾人目光的鐵官長史外,太倉和均輸、平準三令丞,則是低調上任的。

所謂“均輸”,就是調節各地物資,趙氏的稅賦依然以實物稅為主,除此以外,各郡縣的特產也會作為貢品運入鄴城。這種做法是封建時代的遺留習慣,正所謂“一之日於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領民自然對領主要有所貢獻,被視為天經地義。

但此舉有很多弊端:須役使大批農民運輸特產,民戶不堪其苦;長途運輸,貢品難免受損變質,而且運費常超過原價很多;各地貢品在本地屬珍品,但運抵鄴城後可能屬下品,這樣既不能供官府使用,又造成貢物的積壓浪費,得不償失。

於是計然建議,不如在各郡設置均輸官,統籌物資。一般貢品不再運送,轉而讓官商運往需要此物的地區售賣。比如上郡白翟特產的牛羊駿馬,就不必千裏入鄴,在太原、魏氏處售賣便可以獲得不菲的價格了。這樣,既可減少以往貢品運送造成的損失,又可相對減輕民戶負擔,同時還增加了財政收入。此外,均輸官也要負責各地糧食的調撥和輸送。

所謂“平準”,主要目的是要使趙氏各地物價保持常態,防止私商操縱市場,牟取暴利,是國家宏觀調控經濟的手段。計然美其名曰:“制萬物低昂,常操郡縣贏資”,主要調節的,是糧食、鹽、酒的價格。

這兩個機構,無不是計然經濟理論的直接體現,暫時試行於鄴地十二鄉,一年後若行之有效,再推向趙氏七郡,以及東方的魯、莒、泗上諸國,實現這片區域的經濟一體化。

至於現在,均輸、平準二丞上任後面臨的第一件挑戰,就是要和太倉合作,完成計然“損有余而補不足”的平糴計劃。

太倉令丞一如其名,是管倉稟府庫的官名,趙氏在各郡和交通沖要設置了“常平倉”,其用處是儲存均輸官從各地調撥的糧食,正所謂“豐年則糴,歲儉則糶”。

時間進入八月份,各地陸續完成收獲,均輸、平準、太倉三令丞新官上任,他們基本上都出身計吏,已經系統學習過計然的經濟理論,以及計僑的實用數學,開始有條不紊地進行收購和儲存。

平準官掌握各地糧食價格,對河內、鄴、邯鄲等糧價偏低的地方,均輸官以官方的姿態介入,大舉平價收糧。

因為今歲趙氏水利工程效果明顯,加上龍骨水車、堆肥的推廣,各郡差不多都得到了豐收,所以當官府來收購糧食時,民眾還是歡迎的。更何況收購的價格是超出市肆商賈的,民眾頓時趨之若鶩,不過均輸官的屬吏也囑咐各家都要有余糧,以備不時之需。

一車又一車金燦燦黃橙橙的糧食被運入郡首府的常平倉,太倉令丞的屬吏接管後,將粟、麥按倉儲存。要一直等到外面荒年,市場糧價高的時候,又在平準官的標準下,適當降低價格,將常平倉中的糧食進行出售,平抑糧價。

於是到了九月份時,計然一統計,趙氏七郡一都,八座常平倉糧一共存糧一四十六萬石,相當於八十萬畝粟田產出(趙氏的畝大概相當於0.29公畝,一般而言畝產一石半,鄴地為兩石),鄴地一年收成了!

“足夠十五萬民眾飽食一年……”治粟內史下屬的各令丞喜笑顏開,計然卻尤不滿足,在他一手操持下,這條名為平準均輸的鞭子,開始越過邊境,朝其他勢力抽去……

……

早在七月中旬,以猗頓為首的趙氏官商,紛紛化身為白衣商賈,手持過去幾個月新鑄出的五銖錢,前往燕、魏、韓、衛、周、中山等與趙氏相鄰的友善邦國,開始高價收購糧食。

各國可沒有趙氏這般完善的糧食統籌機構,都邑的大夫自己賣自己的糧,官府根本管不著。於是在利潤的誘惑下,韓氏上黨、平陽,魏氏新絳、曲沃,燕國易下都,周室的單、劉,衛國的濮陽,各處大夫邑主留下部分存糧,其余盡數賣給那些神秘的白衣商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