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0章 君子安而不忘危

這才開戰不到十天,雖然多路趙軍深入河間,以至於齊人落於下風,若他們豁出去,把高唐、臨淄的兵拉過來,也不一定就那麽快輸,但陳恒還是迅速派人來求和。

趙氏家臣、幕僚們大喜,能不戰而屈人之兵自然是好的,他們紛紛勸趙無恤不如接受求和,光復河間後就能解放勞役,繼續投入到春耕夏種中去了。

趙無恤哪能不清楚陳恒的小九九,他對眾人說道:“我太了解此人了,陳子常此舉好比壯士斷腕,棄地保民啊,若我沒猜錯的話,他是想要讓趙軍停止進攻,好乘機把河間的人口遷走。”

和魏氏想的不同,在得知趙無恤欲伐河間後,陳乞、陳恒父子就做好了放棄這裏的打算了。

河間是大河支流沖擊而成的廣闊平原,但沼澤灘塗和鹽堿地遍布,一直以來都是個空白地區。這裏的戎狄部落多半沒有編戶齊民,人口難以統計,但至多不超過十余萬,齊國六年來新建立的城寨,如東武城、扶柳等也多是軍事用途,所有這片土地給陳氏帶來的賦稅不多,主要是作為大本營高唐的防禦縱深。

畢竟一旦晉國得到河間,對岸的高唐就將直面威脅。

但若趙氏逼壓太緊,為了河間在此地與趙氏決戰一場,在陳恒看來,又覺得得不償失,且不說他們沒有戰勝的信念,就算費大力氣擊退趙氏的進攻,南面的長城空虛,魯國和國、高余黨也會乘虛而入,比起來自趙氏的威脅,流亡的國、高殘部才是陳氏最擔心的。

所以陳恒決定進一步收縮防線,這樣才能讓兵卒有效集中,一如他信中所說的,齊國雖然屢次喪師失地,但仍然是四塞之國,防禦起來不是難事。

所以他早就在著手遷徙人口的事情了,將河間遷成一片白地,再依托大河和高唐、夷儀等要塞化的城邑進行防守,這樣方能事半功倍,陳氏的大河舟師,足以截斷任何試圖渡河的人!

然而這份和平的意願卻沒有被趙氏第一時間接受,趙無恤沒有理會陳氏“停停停!”的大喊,他命令幾路軍隊繼續前進,將河間的齊國據點分割包圍,只剩下東武城一處留著沒打,在得知魯國方向盜跖部進攻齊長城沒討到便宜後,這才同意陳恒的請求。

於是河間地的人口,陳氏只來得及遷走三分之一,還搭進去了東武城剩下的千余守軍,想要贖回,只怕又要出點血了……

停戰協議在大河幹流簽訂,和西面被稱為“清河”的支流不同,水較為渾濁的“濁河”水流急促而寬闊,尤其是在北方水量充沛的春秋時代,一眼望不到邊,若再往前推千余年,在大禹治水的時代,整個華北平原都是它奔流而過的澤國。

陳氏能認慫,能下人,同時也極為能忍,在幾年前盜跖的黑旗河盜船威脅到航運安全後,他們加大了對舟師的重視。陳氏的大河水師,有大翼五艘,中翼小翼數十,艨艟近百,的確有阻斷沖垮趙軍浮橋的能力,趙無恤想要一鼓作氣打過河對岸去,雖然能夠辦到,但損失絕不會小。

何況要打高唐、夷儀,乃至於臨淄的話,就是場舉國之戰了,說不定打個兩三年也沒有結果,到時候府庫空虛,兵卒疲憊,反倒讓韓魏慢慢恢復發展起來,讓吳楚北上,豈不糟了?趙無恤可沒興趣學曹操來個橫槊賦詩,然後多年苦心經營化作一場空,現在需要的是穩,而不是急。

伐千乘之國,不可一蹴而就,只能鈍刀子割肉,慢慢宰殺。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兩三年安寢,起視四境,而趙兵又至矣……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站在濁河邊上,趙無恤露出了笑,他距離高唐、臨淄,又近了一步。

如此一來也有好處,那就是向諸侯和韓魏傳播一種假象:趙氏滅代,是為了報復,奪回河間,是為了光復失地,同時加大威望,趙無恤追求的,還是像他祖先趙宣子那樣尋求晉國的霸業,而不在於兼並天下。

所以從在魯國起家至今,雖然有機會夷滅泗上十多個小邦,但趙無恤卻沒有亡任何一家社稷,除了僭越稱王的化外戎狄代國。要想方設法,不能讓敵人擰成一條繩,這是謀天下的必備素質。像拿破侖那樣大殺四方,連續挫敗幾次反法同盟,的確夠傳奇夠痛快,但無論是人民,還是國家的戰爭機器,都會有疲憊的一天。

一月底出兵,二月底就結束了戰事,這次晉侯午二十年,齊孺子侯五年的河間攻勢來得快去得也快,結果以齊國歸還河間而告終,勝利如此輕松,一時間,趙氏上下一片歡欣鼓舞,連趙無恤也竟有些得意了。

趙氏大勝而歸,因為沒有大的戰役,傷亡僅有數百,當然,除了陳氏答應“賠償”趙氏損失的粟米二十萬石,葛麻五千斤,鹽兩千鐘之外,也沒什麽現成的戰利品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