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2章 沙場秋點兵

七千五百名兵卒,一千五百騎兵,五百霍人縣戍卒,這就是今年秋天時,遠征軍的全部戰力。

哪怕趙無恤前後兩次遷徙移民過來屯田,為這場仗積攢了兩年的糧食,霍人縣最多也只能供應這麽多人,若再多,大軍還未開拔,就得先鬧饑荒。

所以事先他就和計然商量好了,這場仗對於代國而言,是一次滅國的存亡之戰,對於趙氏而言,卻僅僅由太原一郡出兵的區域性戰爭,成功便好,不成功也不至於讓整個趙氏傷筋動骨。

這也是先謀代國,而不是中山的原因,對小而強悍的中山,必須讓東陽、太原、邯鄲數萬大軍一起發力才有機會攻滅。

這次趙無恤甚至都沒讓統兵經驗老到的郵無正為帥,而是點了穆夏為將。

穆夏最初誠惶誠恐,為自己找各種理由請辭。

“臣出身低微,僅僅是個牧童,比臣身份高貴的數不勝數。”

趙無恤卻不以為然:“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傅說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市,百裏奚舉於牛口之下,他們的起步和你差不多,都成就了功業。我親自將你從馬廄裏挑選出來,賜你為穆氏,我的眼光可比娘胎裏帶出來的血統可靠多了。在過去十余年間,你也無數次證明了自己。”

在孟諸之戰裏,他所在的左翼發動壓垮鄭軍的攻勢;在汶水之戰裏,是他擋住了齊人浩浩蕩蕩的戰車沖擊;在長平之戰裏,是他阻止了知瑤的突圍逃竄。

穆夏,這面武卒裏最堅硬的盾,趙無恤要試著讓他同冉求一樣,學會獨當一面了。

“臣只怕不能服眾……”

“你功勛卓著,是我親自提拔的中大夫,持玄鳥旗以伐戎狄,誰敢不服?真有人膽敢違背你下達的軍令,自有軍法和士師將其繩之以法!”

話說到這份上,穆夏無法推辭,只能赴任北征主將,從開春到八月中秋,他已經在晉陽、霍人呆了大半年。

也是在這裏,他深刻感受到了為將的不易。

……

這兩年是難得的和平時光,但國無外鬥,必有內憂,有人的地方便有爭鬥,這是難以避免的,在晉國趙軍中,兩股“派系”也開始逐漸形成……

以穆夏、虞喜、田賁、漆萬等人為代表的是軍功武人集團,他們出身低微,早年或為圉牧,或為百工輕俠泥腿子,伴隨著趙無恤的發家,漸漸在武卒裏身居高位。

另一派,則是以郵無正、趙伊為首的親貴舊部,多半是趙氏的遠支和家臣,他們家傳悠久,全族效忠趙氏有百年以上。在趙鞅時代,這些人是晉國趙氏的中流砥柱,可到了趙無恤執掌大權,打贏戰爭之後,他們卻發現自己欲仙欲死了……

軍功武人和新家臣擠占了他們的位置,而在趙氏內部,這種權力再分配的格局,在各地還有所不同。

太行以東的河內、河北是趙無恤將範、中行、邯鄲的大廈扳倒重建的,因為政權更叠,起用新人降將較多,又有趙無恤親自主持,基本上做到了“令吏必起於裏閭,猛將必發於行伍”,唯才是用,不看出身。

而剛建立的太原郡則有不同,董安於老成謀國,看重舊誼,十二個縣裏,縣令、司馬多半沒有更換,都是原先的大夫、邑宰。這些人的宗族在趙氏中資格老,關系盤根錯節,和太行以東的形勢迥異。

在戰後賞功策勛時,趙無恤將從魯國帶回來的武卒將吏盡數提拔,這些人為他出生入死,屢立戰功,相較於舊家臣邑宰,他更信得過他們,封賞也有所傾斜。

在晉陽老早就有人抱怨:“上卿用人,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

如今他們發現,自己不但封賞不如人家,竟然要反過來受其節制!年僅三旬的穆夏被調到太原主持北伐事宜時,趙氏老臣們看著這個質樸謙遜的“牧牛兒”,一時間難以接受。

好在同樣功勛卓著的郵無正在鄴城做趙氏司馬,他也有自知之明,對軍功武人沒有歧視,更不喜歡攙和這些派系之爭。而趙伊也被派到大河以西防範齊國,所以感覺自己受了委屈的太原舊部只能向郵無正的兒子郵成靠攏。

郵成在戰爭期間留在晉陽,多次擊退敵軍進攻。他年輕氣盛,心高氣傲,對“牧牛兒”穆夏的差遣很是不屑,許多事情都是明遵暗違。

一起來的田賁氣得直咬牙,叫囂著要去和郵成分個勝負,楚人石乞則陰損地建議穆夏,不如仿照司馬穰苴殺齊侯親信莊賈以振威望的故事,故意設下一場點卯,找個理由讓軍法官將郵成斬了!

……

“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此人一去,定能威服太原!”

“不妥,他畢竟是郵子良司馬的兒子,何況之後半年裏訓練兵卒、調遣輜重,還得多多仰仗太原各縣,不能將他們全部得罪了。說得不好聽,還認為吾等仗著功勛,對趙氏舊臣刻薄呢,鬧到上卿那裏也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