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2章 藏寶符於恒山(第2/3頁)

而且太守、都尉、大理、監禦史這些名詞新穎,實則卻是將原本他“晉陽大夫”統禦太原各縣的權力分散開了,有利於鄴城遙控這裏。

郡縣的推行,既集權又分權,弊端小了,效率高了。董安於也是年近七旬的人了,對權力並不迷戀,只希望能將欣欣向榮的晉陽好好交到新主君手裏,然後就能回趙無恤贈予他的河北養邑安然告老,弄子飴孫,等到死後在趙武子面前問心無愧就行。

於是他欣然應允,幾天後上任為第一任“太原郡守”,由於董安於的威望,太原十二縣,無人不服此政!

不過趙無恤特地來到晉陽,為的可不止是這件事。

“武子逝世前,曾對我留下了遺言。”

一聽這話,董安於頓時面色凝重起來,畢竟事關先君遺言,一定是很重要的事,才會讓彌留之際的人念念不忘。

趙無恤眼中滿是回憶:“我父說,吾藏寶符於晉北恒山之上,待晉國平定之後,汝可登夏屋之山而望,尋此寶符!”

……

所謂太原,其實就是廣闊的原野之意,這是晉國人第一次北上進入這片盆地,大敗無終及赤狄別族咎如時起,就取下的名字。

如今趙無恤親眼所見,這才領會到了古人誠不欺我,果然是太原漫漫,一望無涯。

今年的冬天來的比較早,冒著細雪,董安於親自帶著趙無恤北行,畢竟事關趙鞅的遺願,老郡守將這看做一場朝聖和送別。

最初時從晉陽到盂縣,正是汾水流經的河谷地區,地勢低緩,平坦曠野無限伸展,直至極目盡頭,新絳移民們居住在圍繞籬笆的聚落內,路上商賈來往頗為頻繁,日落後極易找到歇腳的亭驛:在十年前於成鄉被小亭長成摶攔住驗明身份後,董安於便將這項制度搬到了晉陽來。

然而好景不長,離開盂後,農田退去,只見茂密深林,大道也逐漸變為一條小徑,周圍越來越人跡罕至,再無縣邑,連裏閭驛站也間隔越來越遠。

一行千余人經過滹沱河上遊洶湧的狹窄激流,繞開日益陡峭的五台山地,道路在北,蜿蜒穿過茂密的森林,裏面滿是杉樹和荊棘,猿猴在兩側呼嘯,路上不時能見到雪豹和猛虎的腳印。春秋時代的山西北部是一片等待開發的處女地,和後世那個滿是煤窯和工廠灰塵的省份可謂天淵之別,趙無恤這輩子還沒見過這麽廣袤無邊的冷野荒蕪。

到了離開晉陽的第七天,他們總算抵達“太原郡”最北面的一個縣:霍人縣。

“一天走五十裏已是極限,若大軍從晉陽開拔,武卒差不多是這麽速度,征召的徒卒就要差些,也許要走十天,後勤壓力很大啊……”

算了算路程,趙無恤微微皺眉,不過很快就與董安於接見當地縣吏,訪問民眾的忙碌中。

霍人縣不大,崎嶇的黃土丘陵中坐落的一座小城,城中人口僅有數百戶,比起晉陽再度復興的繁榮,這裏頗有些寂寥的意味。唯獨四向的土制城墻被壘得極為厚實,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墩實的土圍子。

但縱然如此,也沒能防範住來自北方野蠻的入侵。

“三年前知氏從仇由攻擊馬首,又派人北上聯絡代人,代人攻不破句注塞,就從山坳裏繞了進來,打下霍人。此地直到一年前才被光復,城中本來有千余戶,被代人擄走近半。”董安於對於不能守境保民一直耿耿於懷,此時狠狠地如是說。

“如此算來,此地供應兩千五百人的駐軍,便已是極限了……”趙無恤想了想,說道:“這樣,明年再從晉陽遷移一千戶人家過來屯田,秋收冬藏,必須讓霍人可以供應五千大軍才行!”

種田不易,物質基礎限制著軍事行動的成敗,趙無恤也無可奈何。在霍人停留兩天後,他打著“狩獵”的名義,與董安於再度起身,前往北面數十裏外的恒山。

……

恒山,其實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片山系,它始於太行山,橫跨晉北,東西綿延五百裏。

趙無恤的目的地,其實只是恒山的主峰,名為夏屋山。夏屋山為山西北部險要之地,東面是鮮虞中山國,西面是晉國的極北關隘句注塞。

出了霍人縣往北幾個時辰後,他們便看到了一道山脈,因為昨日剛剛降過雪,夏屋山看上去宛如肩負陳雪和陡峭巖峰的灰白巨人,當北風吹起,杉樹和松樹長長的冰針像旗幟一般從高聳的峰巒間飛濺而下……

趙無恤在山腳狩獵紮營一日,次日開始在當地獵戶的指引下,開始北登夏屋。

上山的過程比趙無恤原本期待的要輕松許多,冬天的第一場雪已經停了,上山也有提前讓句注塞守將整修過的小路,加上有優良的牲畜:騾子作為騎行工具。

趙無恤騎著的是兩頭白騾,這種動物曾是趙鞅極為喜歡的異獸,還有一個殺白騾贈晉陽小吏胥渠的故事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