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9章 當歸(下)

邯鄲城既古老又年輕,土黃色的墻垣聳立於丘陵邊緣,這裏本是一片荒茂密的森林,但近千年來,不斷有人遷徙過來。

最初是有易氏,然後是遊耕遷徙的殷人趕著牛馬途徑此處,一座座茅屋,祭壇和羊圈在這曾經長滿森林和草場的土地上拔地而起,荒涼而泥濘的地面被人踩踏出了一條康莊大道。在他們建立一個大王朝後,邯鄲作為畿輔之地,還在此修築了行宮。

隨後是周人的邢國、赤狄部落,最後是晉人,邯鄲君趙穿封於此地,不過現如今,邯鄲氏的統治也早已破滅了。城頭大旗變幻,從邯鄲到趙,或許明日,又會換成中行或陳……

四月將盡的時候,陳恒和他的大軍錦旗招展渡過大河,踏過平原,進入邯鄲視野之內。

這個時間點,趙無恤正在圍攻帝丘,衛國只剩下了一口氣。在河北,陳恒也終於打進了晉國腹地,開始執行他“圍邯鄲以救衛”的計劃。

趙無恤去年席卷範、邯鄲領地,但這些地區並不穩固。

陳恒鉆了趙軍主力東去的機會,但他沒有去碰河內,雖然範氏的舊臣在地方上仍有一定實力,自從陳恒渡河入晉後,或主動或被動來聯系他的便有不少。只可惜趙無恤留下八千重兵鎮壓溫縣、朝歌等地,那些人已掀不起大風浪。

他的目標是邯鄲一帶,在陳恒想來,趙氏剛征服那裏半年多時間,邯鄲族滅太過慘烈,地方上應該有不少邯鄲舊臣心懷不滿。加上中行氏實力猶存,三方合力之下,或許能顛覆趙氏在此的統治,將掙脫開的包圍網再度合攏。

然而叫陳恒沒想到的是,邯鄲人對趙氏不但有畏懼和害怕,也有擁戴,在戰後獲得大片土地的邯鄲兵卒,反倒成為捍衛趙氏統治的急先鋒,處處與陳氏作對。

此外,邯鄲守將郵無正不愧為天下名將,給陳恒和中行黑肱好好上了一課。郵司馬只靠手裏三五千兵力,便將合軍兩萬的陳、中行聯軍牽著鼻子走。他從不與他們正面碰撞,總是利用五百騎兵和收編的白狄徒卒偷襲,弄得陳恒煩不勝煩。

來晉國一個多月,他分散在大軍周圍的偏師已損兵一千,輜重也被燒毀不少。陳恒只能改變齊軍一直以來將軍隊鋪開分掠四地的思路,將兵力集中在一起,與中行氏匯合,直接推到了邯鄲城下。

戰爭來來去去,沒有停歇之日,帶給這片土地的傷害是無法計量的。趙軍攻邯鄲算得上不戰而屈人之兵,可陳氏和中行氏的聯軍過境卻毫不留情。

曾經環繞邯鄲城的土地、農田和果園已經消亡殆盡,只剩下泥土和灰燼,以及四處散落的燒焦的房屋和磨坊的斷壁殘垣。廢墟上生長著野草、荊棘和灌木,除此之外,連一點莊稼都沒有。

郵無正善攻,對於守城也表現不俗,他采取了堅壁清野的策略,城內存糧還夠半年,他有的是耐心與敵人周旋,只要給趙無恤贏得擊敗齊國的時間,勝利終將屬於趙氏。

他的應對很得當,和帝丘被圍成鐵桶一般的情況相比,邯鄲城並沒有受到強有力的包圍。陳恒和中行黑肱並無攻破邯鄲城大門或者沖擊高墻的打算,趙無恤有信心月余破朝歌,陳恒和中行黑肱卻沒有,他們手裏沒有投石機,沒有雲梯以及各種匪夷所思的攻城器械,只能靠人命去堆。

這種虧本買賣,精明的陳恒自然不會做,所以只能圍而不攻,他和中行黑肱都不願承擔傷亡的風險。他們在等,等待太行以西的知伯如約派兵過來,一起打下邯鄲,再從北向南推進。

只可惜時間不等人,五月初,在籍秦終於帶著五千兵卒通過知氏控制的壺口關進入邯鄲地區時,中行氏殘部卻已萌生退意。

和陳恒年紀相仿的中行黑肱繼承了他父親的卿位和領地,只是經歷河內的數次大敗後,手裏兵卒已不到一半。

他原本摩拳擦掌準備收復邯鄲等失地,復興家族,為此不惜出賣地廣人稀的河間地,以獲得陳恒的幫助,卻不料前方邯鄲未下,後面的老家卻失了火……

“中山南下,進攻了鼓、肥二城……”中行黑肱接到這個消息時臉色煞白,將帛書緊緊捏在手裏揉成一團。

……

中山,是一個新出現的國名,諸侯通常仍稱他們為“鮮虞”或“白狄”。

一百多年前,白狄與秦都在雍州,其最初的分布區域,主要在秦國北部,後來白狄因為氣候幹旱,新的戎狄部落威脅,以及秦國壓力下開始了大遷徙。他們越過太行山向東發展,占據了空蕩的常山和鮮虞水一帶定居下來,建立了鮮虞、鼓、肥、仇由等新部落,並逐漸向邦國演變。

晉國對這些新出現的狄人邦國覬覦已久,尤其是將家族重心放在東陽之地的中行氏。中行吳先後滅鼓、肥等鮮虞屬國,而最終目的則是滅亡鮮虞,全取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