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孫子·吳問(第2/3頁)

“先生說笑了罷,趙氏子何德何能!?”

夫差卻有些不服氣,他與趙無恤有一些過節,回國後一直對南子那妖媚的美色念念不忘,謀劃著再度北上宋國找回場子,可這個計劃卻與吳國國策不符,被吳王和伍子胥否定了。

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孫武,他是最堅決反對北上的一位。

“小子可以聽聽先生的理由麽?”

孫武指點起軍爭形勢頭頭是道:“唯,範與中行本是晉國最強大的卿,但平日裏主驕臣奢,冀功數戰,不顧自身實力和條件的不足,強行與趙氏開戰。這才有了凡、共之敗,朝歌之敗,如今河內、河北皆陷沒,與晉國本部隔離,恐怕也喘息不了多久了,故曰二卿先亡。”

夫差追問道:“那知氏呢?知氏乃晉國執政,帥眾卿討伐趙氏,外有天子支持,內有國人擁戴,很有機會蕩平趙氏,如何會次亡?”

孫武道:“知氏看似擁有天子和晉侯的大義名分,可這些東西早沒什麽實際用處了。從北方傳來的消息看,這半年來戰事知氏並未占優,他們遲遲不能掃清太行以西。歸根結底,是知伯重權謀而不重兵爭。”

“知氏本身實力不足,卻強行與趙氏構難,所以不得不依賴新絳國人。但知伯執政數年來並沒有什麽出眾的政績以服國人之心,故國人不願意效死,作戰也出力甚少,一旦戰事出現不利於知氏的局面,或敵人攻入新絳周圍與知伯合戰,牧野商卒倒戈的情形恐怕就不遠了。”

想到那場景,孫武眉頭微皺:“而另一面,與之敵對的趙氏雖然看上去被團團包圍,可實際上,他們已經全取河內河北之地,西峙太行,東連河濟,土地膏腴,生民眾多,可謂形強勢固,隨時能發數萬勞役為助力。東有魯國、宋國抵抗齊人,西有晉陽和韓氏拖住知氏主力。這恰恰是當年湯武南下伐韋、顧、昆吾,再滅夏桀的形勢!”

孫武說的有理,可夫差卻聽得氣悶,短短兩三年,趙無恤竊魯國之政,如今又殺回晉國去為趙氏開辟疆土。可吳國呢?這幾年一直在休養生息,同時陷入與楚國的爭陳,以及防禦越人襲擾上,他算得上一事無成,怎能不惱?

可縱然暗惱,卻不得不承認孫武所講的確是事實。

“太子在宋國見過趙兵的陣勢,覺得如何?”

吳王闔閭一對鷹目看向兒子,夫差只好硬著頭皮道:“其步卒不亞於吳甲,其弩機遠勝短弓,其騎從更是神出鬼沒,很難應付。”

孫武頷首:“故以趙兵之善戰,加上趙無恤之謀略,趙志父之威望,這場晉卿亂戰,趙氏有很大的勝算!”

……

孫武已經說的很透徹了,可夫差還是有疑惑:“先生料定此戰趙將勝,知將敗,那魏站在知氏一邊,韓站在趙氏一邊。若趙勝,則魏亡韓存,先生為何說他們將在稍後一同滅亡。”

孫武解釋道:“魏氏首鼠兩端,見太行以西知伯與晉侯兵多,便投晉,假以時日,等戰局翻轉時,他們便會再度倒向趙氏,所以和韓一樣,不一定會在此戰中敗亡。”

最後,他篤定地宣布了預言:“靠著在戰爭裏的投機取巧,魏氏很可能會盡有河東之地,而韓氏則可能得到河內、上黨等處。這兩家互為表裏,雖然都能在戰後極大擴張,可比起趙氏來,實在是太弱了,一旦戰後趙氏勢成,這兩家就算聯合起來,也不能抵擋。故曰必亡!”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大王,這是臣權衡六卿的道、天、地、將、法五種情況後,廟算得出的結論,不一定完全準確,但八九不離十!”

沉默許久,一直在認真聽孫武陳述的吳王闔閭緩緩開口道:“先生高論,孤受教了,只不過,能以武力得國,卻不一定能固守,這是先生曾告誡我的事情。趙氏雖能戰勝於疆場,可此戰之後,面對延續了數百年的晉國公室,萬一魏韓共扶持公室,他們真能取而代之麽?”

“在這一點上,趙氏也做得極好。我問過來自晉國的屈敖,得知晉國六卿的畝制各異,範氏和中行氏制田,以160步為一畝;知氏制田,以180步為一畝;韓氏和魏氏以200步為畝,都將產出的五分之一作為稅收。唯獨趙氏,無論是晉陽還是魯地,都以240步為畝,畝制最大,魯國行十一稅,晉陽附近新開辟的土地則三年免稅……”

夫差不以為然:“區區畝制,能看出家國之運來?”

“當然能!”

孫武瞥了這位有才,卻浮躁的太子一眼,他是孫武弟子,卻只學到了軍爭的皮毛,沒學到料敵的精髓。

“範、中行以小畝重稅來贍養宗族、公士,以至於民心不附。知和韓魏雖然畝制稍大,卻不如趙氏,趙氏主僉臣收,以禦富民,這才是固國良法。故此戰之後,等趙魏韓三家分範、中行與知氏之民時,必然有大量人口湧入既能多得地,又能少交稅的趙氏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