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威服九國(中)

所謂的“條約”,其實幾張兩尺見方藤皮紙,上面以魯國篆字書寫,字體工整清晰,捧在手裏很輕很舒服。

但在薛國使者手裏,這幾張紙卻重如千鈞,這是一份由魯、宋兩國牽頭的盟約,上面一共有四個條款的內容。

其一,薛為魯、宋之從,交相見也。意思是,薛將作為魯、宋的仆從國,對魯宋之君三年一聘,五年一朝。

其二,魯、宋兩國會保護薛國的領土完整,同時免受齊人和蠻夷的侵擾。但薛國也得付出一些“盾牌錢”,每年要向魯國輸送糧食三萬石,輜車百輛,向宋國輸送糧食兩萬石,輜車五十乘。

其三,魯、宋的軍隊可以在不借路的情況下通過薛國。

其四,薛國的市場要禁止使用齊刀幣,改用在魯、曹流通的趙氏孔方錢,魯、宋、薛、曹四國的貨物入境也不再相互征收關稅。

薛國使者細細看完後心涼了一截,若是答應下來,薛國就徹底成為魯、宋的附庸了,便道:“這……外臣不敢做主,還得回去請示寡君。”

趙無恤知道他在遲疑,便微微一笑:“其實不妨告訴尊使,滕國也得到了一份類似的條約,只不過他們僅是魯的附庸,與宋無涉。每年要向魯國輸粟五萬石,藤盾五百張,與薛要付出的相差無幾,但滕使可是拍著胸脯說一定會答應的……”

薛使大駭,他們唯獨不能落後於滕,連忙解釋道:“寡君也一定會給大將軍一個滿意的答復!”

在薛使想來,反正薛國過去就常來朝見魯侯,在弭兵之會後長期作為宋的附庸,不得與諸侯盟會,直到平丘之會後才依仗晉國的支持擺脫這種低下的地位。他們做小做慣了,重拾舊業也沒什麽不妥,更不會有什麽抵觸的情緒,還是從了的好。

無恤很滿意他的態度:“這就好,既然如此,還懸而未決的只剩下滕薛爭地一事了。此事倒是讓我想起發生在殷周之世的一件往事,不知尊使可曾聽說過……”

“外臣孤陋寡聞,願聞其詳。”

“當年虞、芮兩國之君爭田,久而不決,聽聞文王昌是有德之人,便一起去到周地,請文王仲裁。二君到了周邊境,看到周人耕田的互相讓地邊,走路的互相讓道;進入周都邑,又看到周人男女不同路,斑白不提攜;入了周朝庭,更發現周人士讓大夫,大夫讓卿,有禮有節。兩國國君非常慚愧,說:小人今日方知何為君子之國。於是兩國國君不再爭訟,反而讓出所爭之地作為隙地……”

薛使聽出其中有些暗指,便試探著問道:“大將軍的意思是,想讓我兩國停止爭執?”

“然,遠親不如近鄰,滕薛何必苦苦相爭。其實也是因為滕薛離得太近,村舍相望,對方國都的鳴鼓聲都聽得清清楚楚。如此則容易產生爭端,若兩國間有一個小邑作為隙地,也許能消弭舊怨,正好,為了方便與宋國的聯系,我也需要在滕薛之間有一個建立驛站的地點……”

薛國行人很上道地討好道:“大將軍就是文王昌一樣的賢人啊!所以我兩國才來請大將軍仲裁,如今入魯後見識了這周公之國的禮樂,我再無爭執之心,不管滕國如何,薛國境內的爭議之地,願意獻出來,奉為大將軍的湯沐邑!”

這正合趙無恤心意,他說道:“可,魯國將在隙地設置驛站,修築營寨,作為魯國使者、商賈停留歇息的地點。這將作為第五條款目,加到《魯薛之約》和《魯滕之約》上去,書於簡牘、帛書、紙張上各一份,還要銘刻在鼎上,傳於子孫。”

薛國使節唯唯諾諾,下拜道:“鄙邑願奉社稷以事魯,唯大將軍之命是從……”

……

“真是弱國無外交啊……”

等薛使走後,趙無恤望著重新擬就的《魯滕之約》《魯薛之約》等不平等條約,吹幹上面的墨汁,心滿意足地笑了。一個中午就搞定了滕、薛兩國,這效率很合他心意。

其實條約上還有第六條款目的,因為這場盟約是魯宋一起牽頭的,所以也加進了不少宋國的意見。南子的要求是可以讓她們宋國的巫祝能在泗上諸國任意居住、傳教,甚至建立廟堂。她已經正式成為大巫,自稱“玄女”,近來在宋人中的聲望越來越高,信徒也越來越廣,甚至將目光投向了國外……

趙無恤也是左思右想後,才將這一條否決了,宗教這東西容易反噬自身,等他大婚親迎時,去宋國一窺究竟再判斷不遲。

他問公西赤道:“接下來還有幾國?”

預感到自己可以再見魯國恢復“淮夷海岱,莫不來亨”的盛景,公西赤也十分興奮,他從抄錄條約的屏風裏伸出頭來說道:“主君,還剩下郯、邳、小邾、邾四國。”

無恤伸活動了下腰肢,扭了扭被高冠壓得有些生疼的脖頸,說道:“繼續派人去傳喚吧,將邾國留到最後,爭取傍晚饗食前搞定郯、邳、小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