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泗上諸侯(第2/2頁)

孔丘也和城內的弟子再度會面,他們在趙兵攻城時什麽都沒幹,儒家畢竟不是墨家,既無守城的技術,也無那種國際主義精神。

冉耕、冉雍頗有些憤怒地問道:“夫子親自去勸,吾等也在城內,子有居然還悍然攻城?這是存心想要害死吾等啊!”

面對餓瘦了不少卻滿臉關切的弟子們,孔丘精神頹唐,長太息道:“趙氏富於周公,而大將軍還不滿足,他讓求攻打顓臾,掠奪錢帛、人口,是為不仁,冉求助紂為虐,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他這是擺明將冉求開除出孔門弟子的行列了,顏回、子路等人沒說什麽,冉耕、冉雍、漆雕開、原憲等弟子們則迅速將冉求列為繼宰予後的第二個公敵。

從此以後他們不再是同門師兄弟,而是君子與小人的關系!殺之可也!

孔子排斥趙無恤之政,既然顓臾將歸屬趙氏縣吏管轄,他們一行人只恨不得立刻離開此地。

但接下來應該去哪兒呢?

有人建議道:“邾國太子一向對夫子的禮樂之道很感興趣,莫不如去邾國?”

有的弟子卻不同意,他們說道:“不然,邾國離顓臾很近,顓臾被輕易攻破,泗上諸侯一定會大為驚恐,他們或許一一屈服於趙無恤,去了也沒什麽意義,反倒是東方的莒國,一向是東夷大邦,國土相當於魯國三縣之地,可以暫避一時,不如去海邊的紀障城!”

孔子無奈地說道:“可也,趙氏的野心不局限於國內,還包括九夷之地、泗上諸侯,看來我若想逃避他的統治,只能乘桴浮於海了。”

……

孔丘最終選擇去東邊的莒國,而位於泗水流域的小國們一如孔門弟子所料,的確被趙兵旬日破顓臾震撼得瑟瑟發抖。

在傳說中,周初分封八百諸侯,其實遠不及此數,包括姬姓和異姓在內,不過七十一國,加上從上古之時便存在的部落、酋邦,也不過一百四十余諸侯,它們遍布九州。到了春秋之世,沒了天子庇護,這些小邦陸續滅亡,被大國兼並:楚滅國四十余,開地兩千裏;晉並國二十余,齊並國三十五,秦國也兼國十二,開地千裏。

到了趙無恤所在的春秋季世,天下只剩下二三十個邦國,大國爭霸讓小邦們失去了生存的空間,只剩下魯宋間的泗水流域因為特殊原因,殘余的小國紮堆,被稱為“泗上十二諸侯”。

十二是泛指,其實根本不及此數,不過是莒國、邾國、小邾國、邳國、郯國、滕國、薛國這幾個小邦。最大的莒、邾僅相當於魯國兩三個縣大小,最小的邳國僅僅是個千戶小邑,其余幾國也不過萬余人,別說是楚、吳、齊等大國,連宋、魯在他們看來都是強鄰。

所以薛國一直是宋的附庸,它又和滕一起向“周公之邦”魯國交納貢賦,保持著三年一朝。邾和小邾兩國也對魯人禮數有加,直到三桓各自為政,魯國越來越不堪,這些小邦對魯的敬畏便慢慢消失了。他們依附於晉、齊,公然挑釁起魯國的權威來,滕國想要脫離魯的控制,邾國甚至躍躍欲試想要恢復被魯國侵奪的疆域。

不過趙無恤成為執政後,一系列舉動卻讓這些小邦再也不敢小覷魯國。

他們的靠山已經不在,齊國被趙氏擊敗,爭霸的念想成了笑話,齊侯的手再也無法越過泰山伸到泗上來。而晉國也因為內部六卿各自為政,對遙遠的東方漠不關心,任由宋、魯幫他統轄。楚國遭到吳國致命一擊,短時間內無法返回淮泗,至於吳國?那個被和禽獸一樣德行的野蠻國度無法讓泗上諸侯們產生安全感。

反倒是魯國,在趙無恤的治理下,竟隱隱有中興之態!

最初他們也沒太擔心,直到趙無恤被魯侯任命他為“征夷大將軍”提出了“復周公、伯禽之業,尊王攘夷”的口號。他派冉求攻克顓臾,墮毀城邑,將那些夷人統統降為氓隸,拉去力田或是挖掘溝渠,編制甲衣,泗上諸侯這才驚恐起來。

畢竟他們多為夷人邦國的殘孑,萬一趙無恤將征夷大旗南指,列國就得吃不了兜著走了!

於是他們在邾國的牽頭下,紛紛派出使者,打算朝拜魯國大將軍趙無恤。諸國希望通過賄賂和示好,向趙無恤說明自己已用夏禮、周禮,早已不是蠻夷之邦,請勿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