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外援(第2/2頁)

“那魯國會有援兵麽?”樂氏真正的主事者,家宰陳寅關切地詢問。

“無有,司馬子牛不忿,已經離開魯國,打算前來投我了。”趙無恤苦笑,既然魯國不打算幹涉,那他這個魯國大夫私自出兵的僭越行為可算是坐實了,外戰外行內鬥內行的三桓會不會以此為借口,突然對自己發難?

雖然張孟談曾諫言過,希望他不過涉入宋亂太深,以免顧此而失彼,可事到如今哪能一走了之?幫司城樂氏守住基本盤,這是趙無恤的底線。

何況樂靈子雖然已經平安,但南子還音訊全無呢……雖然他也搞不清自己對這個妖媚公女是什麽感覺,但依舊有些關切。

陳寅嘆了口氣:“魯兵本來就沒什麽戰力,也不指望,不知晉國趙氏能否發兵相助?”趙氏在去年的戰爭裏一舉擊敗齊國,打出了威風,也打出了名聲,若是趙氏主力能來,則這場大亂的勝負就不再成問題了。

面對陳寅殷切的目光,趙無恤卻一下子想起了楚莊王時包圍了宋國,而晉國因為邲之戰新敗,認為“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天方授楚,未可與爭”。晉人無法出兵援助,又不希望宋國太快投降,於是便派了個使者來。使者被楚人俘虜,讓他去商丘喊話讓宋人速降,結果使者卻說晉國援軍要到了……

老實巴交的宋國人就這麽信了,為了晉國的一句假意承諾死守了三年,拒不投降,結果導致了易子而食,析骸而炊的慘象。

現如今,趙無恤想著,自己若是說:“趙師悉起,將至矣!”會不會讓樂氏和向氏軍心大定?

於是他答道:“已經發去了求援信,現在恐怕還沒到新田,雖然六卿各自為政,而趙氏越過太行,跨越千裏來援,也不容易做到……”

聞言後,陳寅臉上滿是失望之色。

“但我父親的性情陳家宰應當知曉,倘若得知姻親有難,絕不會等閑視之,等得到消息,他必定會興師起兵,來馳援樂氏!”

這不是趙無恤說謊,趙鞅的性格和歷代晉國君臣都有些不同,少了些陰謀和詭詐,卻多了幾番……英雄氣概?

老趙家也是一兩百年才能出這樣一位,前有趙簡子,後有武靈王,他們就像兩座奇峰,奠定了趙氏的立國和強盛。

陳寅聞言面露喜色,稍微放下心來,隨即又皺眉道:“我現在只是擔心,蕭叔大心和四公子那邊都會有哪些邦國前來相助?”

樂溷正好踱步過來,便出言道:“公子地、公子辰占據了宋國偏西南的地域,與陳國接壤,陳國會不會發兵相助?”

趙無恤平日與張孟談經常暢談天下大勢,對局勢的洞察是遠勝大舅哥的,他答道:“陳國現在夾在吳、楚之間,自保不遐,不會援助叛黨。”

當年吳師入郢,派人來召喚陳人相助,陳懷公因為國人公議未決,於是沒有助吳,也沒有助楚,而是閉境自守。到了兩年前,吳王闔閭又召見陳懷公,陳懷公害怕,只得前往吳國,闔閭生氣上次陳懷公不來,扣留了他,不久客死吳國。

陳國人於是立懷公之子越為君,先君死於吳,這讓國人們悲憤不已,於是在情感上重新倒向了楚國。但吳國強盛,陳國隨時可能面臨吳人討伐,哪裏還有心思幹涉宋亂?

“何況陳人就算加入,彼輩僅能召集一軍之眾,不足為慮,現在的關鍵,還是在楚、吳、齊三國上面……”

想到這三個龐然大物,年近四旬的陳寅想起年少時的經歷,喃喃道:“若是三國加入,這場動蕩就跟二十年前的華向之亂沒什麽兩樣了!”

趙無恤卻下了斷言:“首先,楚國人絕對不會來。”

樂溷茫然問到:“為何?我聽聞楚王遷都於鄀,卻又把新都稱之為‘載郢’,以示不忘其舊恥。他改革政治,很得民心,頗有振興之狀……”

趙無恤打斷了他的話:“楚國之政積重難返,新敗之國,少了十年根本無法復蘇。再說現在楚國北境,有吳國在與其爭陳,還有附庸頓國不服楚王,又有附庸胡國乘著楚國衰弱,投靠吳國,大肆吞並鄰近的楚邑。頓、胡剛好封住了楚師北上宋國的道路,楚王連頓國、胡國都無法發兵鎮壓,何況宋乎?”

樂溷張了張嘴,覺得趙無恤說的還是有道理的,但他又問道:“那齊國、吳國呢?”

趙無恤有自己的自信:“只要我還控制著濟水、濮水、午道一天,齊國人就絕對無法派一兵一卒來宋國!”

“至於吳國……吳王頗有北上之志,而吳國太子夫差也是宋公的女婿,宋國有亂,絕無不來之理。只是不知道,彼輩是敵?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