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兵貴神速(第2/3頁)

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瑤,他自然也願意用己身為趙無恤的勢力鞏固擴張做些貢獻,趙小司寇日後謀劃衛國的濮南之地,少不了這些衛人氏族的輔助。

“若是父親同意,等戰事終了,我倒是願意與甄氏聯姻。”

幾個守備軍吏裏,羊舌戎駐守甄邑,虎會駐守鄆城。在廩丘的則是被趙無恤認為有“將才”的冉求,他除了能嚴格履行命令外,心中還有一套戰爭方略,有他在,可以填補無恤和張孟談的一些不足。

此外,與會的還有闞止等人,眾人面對齊軍可能來襲的消息,頗有些緊張。這倒不是害怕,只是趙無恤的勢力和整個齊國比起來微不足道。

本來齊國兵制,萬人為一軍,隨著人口經濟的發展,三軍至少能征召六萬之眾。加上卿大夫的私屬,湊個戰車兩千乘,兵卒十萬觀兵濮上是沒問題的。即使只派一軍兩萬人,也足足有三邑武卒和邑兵、鄉亭兵加一塊五倍之多,所以眾人只感覺泰山壓頂,小城欲摧。

誰知在探討軍情時,趙無恤和他的謀主張孟談還能輕松地聊起戰後結姻之事,叫他們哭笑不得,同時也情緒一松,暗道司寇和張子大概已經有了萬全之策罷。

趙無恤說道:“還不能算萬全,只是一國之眾的集結費時費力,吾等有的是時間以逸待勞。”

春秋時期的戰爭準備過程極其漫長,且不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如孫子總結的:“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裏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就說兵貴神速,指的不僅是行軍,還有集結……

戰前軍隊的集結過程,被稱為“治兵”,春秋諸侯的兵制基本是農兵結合,以都邑國人為主,鄉鄙野人為輔。一個千裏大國,從朝堂發出開戰命令,到各層卿大夫封邑主帶著自己的領民、私屬集合於郊,其後是劃分陣列建制,最後訓練開拔,一般需要兩月到三月的過程。

比如說被視為兵家經典的晉楚城濮之戰,看似劇烈無比,其實是一場慢吞吞的戰爭。

魯僖公二十七年秋八月,楚成王做出了“將圍宋”的決定,讓令尹子文治兵於睽地,司馬子玉復治兵於蒍地。到了冬十月時,楚人才走出國門,十一月,才糾結了陳、蔡、鄭、許聯軍圍宋,時間跨度三個月。

北邊的晉國效率更高些,在冬十一月才接到楚國圍宋的情報,十二月,晉人便在被廬集結完畢,作三軍,謀元帥,頒布《被廬之法》。魯僖公二十八年春一月,晉三軍開拔出國,準備攻擊衛、曹,時間跨度兩個月。

至於兩國在城濮決戰,那已經是四月份的事情了,距離開戰足足有大半年,這也是春秋時冠帶諸侯們在職業兵尚不普及的情況下,征召農兵能承受的極限了。若是小規模征召,還可以輪番調換前線兵卒,或者拆東墻補西墻。若是舉國而戰,就會耽誤農時,當時楚成王不顧子玉的請戰忙著想退兵,也有這方面的緣故。

一直站在邊上的冉求補充介紹道:“然,齊國自從管仲改革兵制,司馬穰苴又加以調整後,治兵效率比百年前的晉、楚高出了不少,但也不容高估。”

管夷吾當年對齊國的軍事改革,其原則是“作內政而寄軍令”,其措施是“參其國而伍其鄙”,內容為:將全國分為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士鄉十五。工商之鄉不從事作戰,實際從事作戰的是士鄉十五。

齊國以五鄉為一帥,有一萬一千人。由齊侯率為中軍,兩個上卿國、高各建鼓率五鄉為左右軍,是為三軍,就是“參其國”。

一鄉征召二千人一旅,鄉良人帥之。鄉有十連,二百人為卒,連長帥之。連有四裏,五十人為小戎,裏有司帥之。一裏有十軌,五人為伍,軌長帥之,一軌則有五家。這就是“伍其鄙”,軌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處在一起,因為利害禍福相同,所以他們“守則同固,戰則同強”。

這是一種社會與軍事相結合的戰鬥體制,算是領先時代的創舉了,所以當年齊國才能以三萬之眾四面出擊,做出跨越千裏遠征山戎,滅孤竹國的舉動來。

其後隨著齊桓公和管仲的死,這制度一度敗壞,但司馬穰苴又將其恢復。他作《司馬法》傳世,使得齊人春以蒐振旅,秋以狝治兵,鄉鄙的卒伍集結於裏,都邑的軍旅集結於郊,效率比百年前的晉楚要高得多。

但或許是趙無恤站的起點太高,當他將齊國人引以為傲的“參其國而伍其鄙”與他的“鄉亭什伍”制做了對比後,反而覺得齊人的治兵慢如龜速……

“子有說的沒錯,現在是七月中旬,齊是大國,南北五百裏,東西一千裏,邊鄙的軍隊半月能夠在邊境集結好,中心都邑的或許得一月之久,等到三軍全部開拔攻魯,或許得八月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