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臥榻之側(第2/4頁)

還有一個大問題是牛馬的數量,三邑地處中原,自然比不上晉國與戎狄雜處,有許多牲畜的來源。

但無恤還將三邑的牛收集了起來,外加子貢從陶邑買來的不少水牛,有償發放給各鄉亭,配合曲轅犁耦犁使用。

他在公田處示範了一種“耦犁”之法。其操作方法是一人牽牛﹐一人掌曲轅犁,以調節耕地的深淺。曲轅犁的犁頭呈V字形,增加了犁壁,使用時可以將深耕和翻土、培壟一次進行﹐可以耕出代田法所要求的深一尺、寬一尺的犁溝,周邊的鄉亭紛紛效仿之。

計僑巡視過後欣喜地向趙無恤匯報:“二牛三人,開春時可管三四百畝田地的翻耕,耕作速度快,不至耽誤農時。”

無恤想到的則是,若是能在接下裏一年時間裏實現城邑周邊田地農具的更新,三年內完全在三邑替換原始的耒耜,再加上代田法,那就能讓三邑農稼收成翻一倍!

生產力的發展也意味著能養活更多的人,更多的兵卒!

他還很重視鄆城地區的稻米種植,春秋中後期屬於溫暖時期,雨水充沛,氣溫比後世高了不少,大野澤又近在眼前,所以鄆城一直在種植稻米。

“比起粟、黍、麥,最能養活人口的,其實還是稻米……”

只不過若單吃稻米,難免會體內蛋白質不足,所幸這時代的農人們還在從事漁獵采集的附屬經濟。

有了去歲冬小麥的試種,代田法已經被部分地區接受並且在春耕裏付諸實際。春耕時無恤派了不少來源雜糅的子弟去鄉亭作巡視的農官,督促各邑和鄉亭播種。

在什伍制度的管理下,這項工作完成得十分能順利。現如今田裏長得青青的粟、稻、黍讓民眾看得喜滋滋的,今歲若無災年,等到秋天一定又是個豐收!

……

二月春種過後,就進入了為期兩月的農閑之時,無恤也不讓民眾空閑著,而是準備進行名為“春搜”的軍事訓練。

“農事完成的不錯,但軍事上也不能拉下,要知道,反映一個政權組織度最直觀的證據,便是征兵的速度!”

趙無恤的這番話,讓負責去鄉亭征召兵卒的軍吏們壓力極大。

《司馬法》曾言:凡是作戰:對全軍下達的號令,三天以內就要貫徹執行;對百人小部隊下達的號令,半天以內就要貫徹執行;對個別人員的指示,要立即執行。

從領邑征兵,就晉國趙氏而言,一個裏一天之內就能征召完畢,一個鄉要三天,一個縣得十天,整個卿族集結則要至少半月。這已經算極其高效的了,魯國的全國集結,至少得提前數月準備,再花一月時間,這還是在三桓不相互掣肘的情況下……

這也是春秋時代戰爭低烈度和不持久的原因之一。

然而“春搜”的演練裏,無恤三邑的征召民兵集結,只花了三天時間,就將三四千人武裝了起來,隨時可以應付外敵入侵或者主動發起進攻。

這其中也有快慢之分,本來就被定位為齊國軍事要塞,年年都有征召作戰的廩丘是最快的,兩天。甄地去年被無恤征召過兩次,適應武卒經驗後他們花了兩天半。唯獨鄆城最後,足足三天才將兵卒勉強統合起來,不過他們也是對趙無恤征召怨言最少的人,只要多加訓練,一定還能更快些。

按照三邑的臨時律法規定,這些潛在性軍事力量,在農閑時每人每年都要有兩次在鄆城、廩丘、甄三城服役的經歷,以保證五百人的守軍數量不縮水。

此外,青壯年在十七歲傅籍後也必須服役,可以選擇做一個月的邑卒,或者去當一月民夫。民眾的精力有限,所以每次服勞役時只能集中力量修建一處公共工程,雖然三邑百廢待興,但無恤卻必須有取舍,於是他首選了疏通水利工程。

在這方面,甄、廩丘兩地比不上鄆城早先的河網縱橫,溝渠遍地,而鄆城的灌溉體系只需要修繕後便能加以使用。

於是經過一個春天農閑的修繕,鄆城水道河網疏通,連接邑北邑南的通道已經暢通無阻,各種溝渠也能正常運作。甚至還能讓趙無恤選派伍井率領“舟卒”們進行訓練,水兵多征召鄆城鄰水而居,水性出眾者,其中有不少人還是捕魚的漁夫。

這才有了五月初時,濟水河上的這場百舟競逐。

至此,趙無恤已經基本消化了三邑,騰空了口牙,便準備繼續尋找下一只獵物了!

……

看完這場水戰演練後,無恤偕同屬吏們回到了鄆城望江樓台上,他很喜歡這地方,可以遠眺如同兩條玉帶的濮水濟水,還有明如銅鑒,野鴨水鳥齊飛的大野澤,頗有幾分意境。

每次來這,他也頗有些自得。

“這是我的封邑!完全屬於我的領地!”

這裏的席案前,還鋪開著一幅麻紙制作的地圖,每每攤開它,趙無恤的自得便消失了,轉而變為對領土更大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