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盜亦有道(下)(第2/3頁)

子路有志向,而且志向還不小,他想要執政千乘之國,使其富強。但在聽了趙無恤“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後,加上孔子的教誨,他也懂得路要一步一步走的道理,邑司馬,便是通往這一理想的第一步。

“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他竟然也不問是哪,直接就拍著胸脯允諾了。

“得子路一諾,勝過百鎰黃金!那這事就說定了,戰事結束後,我便舉薦你做陽關司馬!”

“陽關?”子路恍然大悟,原來是那地方。

在季氏的妥協下,陽關目前可以由邑宰控制,保持原本的秩序不變。但考慮到的它是魯國的北方重鎮,所以必須安插一個能讓叛軍和魯城勢力都能接受的邑司馬。

子路為人中正,不黨不阿,十分忠於職守,他與子服何相熟悉,對季氏有搭救之恩,又是陽關叛軍信任的人。有他在陽關,既能督促陽關人頂住齊國的招降和進攻,又不會平白讓季孫氏收回撿了便宜,簡直是個完美的人選。

趙無恤心裏暗暗計算,如今孔子的眾多門徒裏,子貢、公西華、冉求,加上即將升職的子路、宰予,倒是有五六個因為他的緣故得到了不錯的職守,明面上,他趙無恤的確是儒家最好的朋友。

但儒家的核心鼻祖孔子,趙無恤卻不大想讓他繼續歷史上的進程,無論是他上台後與齊國議和休戰,還是試圖增強魯侯君權,都與無恤想要坐大、立功歸晉的道路相沖突。

所以,若能讓孔丘提前二十年從政治上退下來,做個在野的教書先生和博學顧問倒是挺好。趙無恤的這個心思從未有人察覺,因為這時代的人自然無法理解後世對孔子此人的復雜情緒……

……

子路深恨盜跖在中都辯論裏侮辱孔子本人,汙蔑孔子之政,更恨群盜傷了老師,便請求跟趙無恤一同南下剿寇。

雖然子路的加入會為軍隊增加一員猛將,但趙無恤並未答應他,且不提子路從離了陽關開始已經不休不眠兩天兩夜,拉車的馬換了三次,只想早一步趕到孔子身邊。就說中都作為趙無恤此次南下進剿的大後方,有子路主軍,宰予主政,他也能放心一些。

被趙無恤拒絕後子路有些悶悶不樂,中都之戰的事情,他也聽幾個師弟敘說過了。聽到武卒以少擊中,只花了半個時辰便將四千盜寇打的追亡逐北時,他頓時興奮不已,起了戰心。

所以盡管無法隨行,子路卻依舊對這次戰事極其關心,乘著武卒尚未完全集結完畢的當口,便虛心向趙無恤討教打算如何作戰。

國內國外的爾虞我詐勞累了,趙無恤倒是喜歡和子路這種直來直去的人打交道,他也不藏私,說道:“用兵貴持重,今我軍少而賊眾,足足是吾等的兩三倍。且我部有一半新征召的國人,大多未曾經歷過戰陣,急恐失利。這幾日,我與眾軍吏也仔細商議過了,我與子有都認為,與其急擊,不如持重!”

子路問:“所以司寇才在擊潰中都盜寇後沒有立刻南下,而是等了兩天?”

“正是,從中都出發到闞城只有七十余裏,急行軍一天可到,走得慢也只需要兩天,凡帥師之法,當先發遠候,去敵二十裏,神知敵人所在。我的斥候已經南下偵測,所以闞城的情況也略有所知,雖然看似危急,但因為墻垣堅固,主力猶存,盜寇又沒有太多的攻城器械,所以攻勢不猛,暫無陷落之虞。”

“有我這兩千多人在中都,對盜跖而言就是如芒在背,可以料想,他肯定不會對隨時南下的我不管不顧。很有可能會分兵繼續攻城,主力北上,尋找機會伏擊吾等,如此一來,我雖然按兵不動,卻已經減輕了闞城的壓力。”

在給魯侯和三桓的回信上,趙無恤便是以此為理由的,實際上,他只是不願意和盜跖硬碰硬,徒讓季氏孟氏得利罷了。

子路拊掌而贊:“若是只有一千武卒,說不定還會著了他的道,但司寇如今有一師之眾,盜跖再分兵,想要一口吃下何其難也?武卒的戰力我甚是了解,若是盜跖敢與司寇決戰於野外,則必敗無疑!”

不過他想了想後又咬牙切齒地說道:“盜跖這賊子雖然可惡,但在做盜寇前我就認識他,知道此人身手矯健,剽悍過人,用兵如風火之侵,尤其是膽子極大。若是他這幾日來不管司寇,一意強攻闞城呢?”

“如果他不管我部,那麽明日吾等便可在闞城郊外銜尾而擊之、擾之。邑中的守陵兵士也可裏應外合,來場內外夾擊!足以一舉將盜寇主力剿滅於城下!”

那是最理想的形勢,若盜跖真二到那種地步,趙無恤也只能順手把他打殘了。

……

午後,在幾聲激勵士氣的鼓響後,在孔子、子路、宰予等人的送別下,武卒全軍向南開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