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公輸(第2/3頁)

當年周昭王、宣王伐荊楚、伐南淮夷,目的也是為了打通銅路,掠奪這種戰略資源鑄造兵器和禮器。到了春秋時,《詩·魯頌》曾經歌頌過:“憬被淮夷,來獻其琛,玄龜象齒,大賂南金”。這裏所說的南金就是銅,和玄龜象齒並稱,可見對於中原人來說,這是極其珍貴的物品。

北方不僅少銅,尤其少錫,依舊是吳、越之地的金錫為一種美材被中原人稱道,晉國在和吳國結盟後有了銅錫的來源,也是與楚國維持爭霸的必須條件。楚有汝漢之金,管理十分嚴格,吳國的銅錫產地則集中在大江兩岸,通過徐地、宋國和北方諸侯貿易往來,陶丘正是交易的中心。

所以趙無恤在獲得領邑後,越發覺得自己提前在陶邑鋪開局面是很有必要的,除了錢帛外,一些本地稀有資源的獲取更是重中之重!所以他設想,若是能奪取鄆城和大野澤,就可以從水路和陶邑聯通在一起,運輸效率將翻上數倍。

他最後說到:“除了從銅錫的來源上打主意外,汝等也要多多研制冶鐵鍛造之法,我聽說魯國頗多出鐵之山,比銅錫更容易獲得,先用來制作農具,慢慢改進技藝。”

……

接下來巡視的是遠離明火的“攻木之工”。包括負責都邑的測量和營建以及溝洫類水利設施和其他土木建築的匠人;制作弓體的弓人;制作殳、矛、戈、戟等兵器和農具之柄的廬人;制作馬車車輪和車蓋的輪人;制作馬車車轅、車廂的輿人。

匠人營國,是工匠裏最受重視的一個工種,這個工匠區便是他們重新拓展修建的。未來的加固城邑,增修溝渠,乃至於趙無恤心中隱隱有想法的河、濟、濮短程運河,都需要他們參與。

而弓人也受到了趙無恤的巡視,他對他們的要求是,在明年之內嫻熟制弩的工藝,弓體的煣制也不能拉下。

“現如今武卒中多弩兵而少弓兵,弩機需要改進,而弓兵則可以在民眾中通過鄉射禮選拔。”

至於做器具木柄的“廬人”,也在這天得到了一份大訂單。

“要制作數百根長達兩丈的木柄?”廬人們暗暗咋舌,這麽長的兵器木柄還真是少見。

“然也,統統用來安放矛和少量的戈、戟,我要在十月之前,讓武卒裏的戈矛手統統裝備上長達兩丈的酋矛!”

輪人、輿人也被提出了新要求,趙無恤要他們減少戎車的制作,增加輜車。

因為在趙無恤心裏規劃的兵種裏,戰車兵只是輔助中輔助,有了長矛方陣,勁弩三段射,以及卒如飄風的輕騎士後,駟馬戰車的功能已經越來越小了。

至於四輪馬車,在兩地的道路網構建起來前無法大量制作,只能先放著,等上一年半載再說。

接下來,趙無恤又去了攻皮之工處,這裏有濃濃的硝石味道,包括鞣制皮革的鮑人;編綴革甲的函人;制作皮鼓的韗人三個工種。

公輸克向無恤展示了一件皮甲的編綴過程:“濮北別的沒有,牛倒是有不少,部分用作拉犁牛耕,部分則制作皮甲……”

目前一甲大概能抵70石粟米,是一戶人家半年的口糧,而且制作周期很長,費時費力,不過好在材料來源比起銅錫要容易獲得,在大肆擴兵之前,只能這麽將就著。

托了兩次大捷和搜刮府庫的福,現如今武卒已經人人帶甲,部分還是兩到三層的重甲,而征召兵的甲衣只能自帶,所以良莠不全。牛馬的需求極大,於是乎,鄆城和大野澤那邊的草灘又讓無恤眼饞了。

最後是織造和設色之工,魯縞這種高級奢侈品暫時做不了,但濮北桑麻也很豐富,未來可以成為一個織造中心,至少可以滿足當地居民和兵卒們的衣著。

巡視到這裏時,一面面威風凜凜的旗幟正被繡好,上面有各種猛獸飛禽形狀,他們將分發給武卒的各個卒,作為軍旗使用!

最後,還有一個正在修建燒窯的地方,則是為“搏埴之工”,也就是陶瓷之匠們準備的地盤。

魯陶公正是魯國鄆城人,他帶著三分之一的瓷匠回到了家鄉附近,別提有多激動了,見了人就喃喃地說趙大夫言而有信,說了讓魯匠人們三年內還鄉,現如今果然兌現。現如今他正帶著族內子弟在兩邑全境奔波,尋找合適的陶土。

等到廩丘建立起一個瓷器燒制中心後,趙無恤便可以將自己的特色產品運輸到陶邑去,讓子貢擴大商業規模,同時與天下諸侯交易往來!

他也定下了一個“三年計劃”。

“在經濟上,三年之內,要讓甄、廩丘實現一粟一麥的種植,一年兩次收獲,使得人人都能飽食。到時候本地特產轉銷諸侯,讓齊國的魚鹽盛於俎豆;北燕、鮮虞的牲畜充實廄苑;宋魯的五谷、絲麻養育民眾;晉地的皮革裝備兵卒;吳國的銅錫匯入冶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