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名法,義利(第2/2頁)

到了春秋,甄和廩丘雖然實行衛、齊兩套基層制度,但大體上也是這種采邑制的延續。

如此一來,就會造成行政分散而低效的情況,肉食者能統治駐紮在大邑,但其他小邑聚的控制,只能指望各邑氏族配合。

不解決這個問題,就無法將一個地區的民力和資源高效化利用,遇到戰時就得面對和地方勢力扯皮和相互妥協的情況。

焚券市義和秋收後,趙無恤如今已經在甄和廩丘建立了絕對的威信,兩地新的職守確定,新政便可以從上到下鋪展開來,隨著一封簡牘傳遍了各小邑,新的基層制度也開始推行了。

“合小邑聚,集為亭、裏,裏中則設什、伍!”

甄和廩丘兩邑之下,趙無恤設置了亭和裏,亭控制道路治安,有亭長,由趙無恤親自任命,下屬有求盜、亭父、亭卒,來往行人和商賈都要接受亭的盤查問話。

裏是基本單位,所轄百戶左右,有各氏族長者或老者兼任的裏正,還有專注於農事的“力田”。居民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將什、伍作為基層行政單位,也是征召時的作戰單位。規定裏中的民眾無論國、野、貴、庶,按氏名、年齡、籍貫、身份、相貌、財富情況一一載入戶籍,稱之為“編戶齊民”。

“料民”等前期工作已經在之前兩個月內,在張孟談的主持下陸續完成,雖然這種人口普查方式自從周宣王以來頗受詬病,但現在已經是諸侯間尋常的事,眾人也見怪不怪了。想要了解一個邦國、城邑的力量,就必須知曉戶口幾何,田畝多寡。

“裏”在無恤規劃中的是民聚空間,戶籍的管理與民戶的組織是其核心,裏正和什伍則是統治的基層單位。

“亭”則作為趙無恤政權得以滲透到基層的單位,沿著塗道路徑形成線式分布,將作為行政中心的邑和裏串聯起來。

這一點一線,就把甄和廩丘的基層徹底變成了一個“網”,一個趙無恤可以籠盡兩邑力量的大網!

這便是他所說的“從采邑到鄉亭什伍”!

說白了,既是對西周,乃至於較為集權的諸侯齊、楚兵農合一,政軍合一制度的效仿,也是戰國秦漢那一套地方制度的先聲,很適應目前濮北的情況。

百余年前的管仲改革,幾十年後的魏國李悝變法,後世的商鞅變法,無不如此。將集權灑向鄉亭裏閭,想盡辦法增加對基層的動員力度,就能富國強兵,就能拔得頭籌。

……

在這些簡牘寫就,準備潤色後發往各亭裏的時候,年輕的公西赤曾擔憂地詢問道:“大夫如此大張旗鼓地更改制度,就不怕各邑聚的氏族們不滿,群起反對麽?”

趙無恤卻笑著反問道:“反對?”

“誰敢反對!”

他目視身邊的成摶,讓他回答公西赤的疑問。

成摶的父親成巫身體漸漸不行了,無法遠行,所以此次留在了成鄉。趙無恤也懶得理會這是真是假,畢竟成鄉在趙氏內部依然是他名下的食邑,就讓成巫和竇彭祖等人繼續經營,雖然不指望他們能更進一步,但維持住成鄉的富庶應該沒什麽問題。

不過成摶卻是有些忐忑的,對趙無恤也更加畢恭畢敬。

但趙無恤授予他廩丘假士師之職,卻又讓成摶心中稍安,於是他分析道:“甄氏乃是全邑各族之首,如今在邑內服服帖帖,其他各小族又哪敢冒頭?不滿之前,得先想想每日訓練不休的武卒,還有如林的戈矛。至於廩丘齊人,在甄之役裏是被完全打怕了,那些昔日強悍的齊卒如今都成了順民。”

“更何況,新設立的裏中,裏正通常由當地的舊氏族族長、老者擔任,原先的權力並沒有少,只是多了受邑吏直接管轄而已,沒有理由與大夫為難。”

聽了成摶的分析後,年輕的公西赤的三觀受到了巨大沖擊。

PS:雖然“子產殺鄧析”這個謠傳比較流行,但看過左傳就可以知道,直到這一年,鄧析依然活蹦亂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