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其命維新(上)(第2/2頁)

但甄邑用的衛制則是周制的延續,所以現在雖然甄和廩丘都是趙無恤的領邑,宗族所屬上是趙氏,邦國上是魯國領土,卻有兩套衛、齊的基層體制。

無論是統治的形式上還是實質上,這種“一國兩制”的情況都不能長久!

“所以更改基層的政體,勢在必行!現如今廩丘各氏族公議後全體同意,甄邑如今卻想要固守舊制,與我為難不成?烏氏之遷才過去不久,二三子莫不是想步其後塵?”

此言一出,在座眾人全都毛骨悚然起來,甄仲勛啞然,心中苦笑不已。

趙無恤前往魯城前,把廩丘最不穩定的力量,也是最大的宗族烏氏用雷霆手段連根拔起,將他們的產業全部強行購買,把烏氏整個攆到了齊國,自此之後廩丘再無大族。甄仲勛這次被召到廩丘參加公議,感覺少了那一大家子後,街頭巷尾都冷清了不少,這座城邑的中堅變成了在甄之戰裏被嚇破膽的國人,所以才會那麽快就同意更制。

甄仲勛已經顧不上罵廩丘人軟弱了,現如今,邑寺門外站滿了荷甲的武卒,公議要是說不出個結果來,就休想離開這座城邑歸家,這是逼著他們表態啊!若是一個不同意,往小了說會被扣押在此,往大了說可能會被剝奪田畝房宅和店肆等產業,被趙大夫轟出甄邑,攆去衛境了。

“下臣們願附大夫驥尾……”

看清形勢的甄仲勛首先選擇了服軟,最後的結果不出所料,已經無兵無卒的氏族們全部妥協。

既然廩丘和甄邑在形式上都通過了新政的提案,趙無恤便迅速頒布了這次新政的總綱。

……

第二天,作為趙無恤新附之臣的冉求和公西赤在廩丘邑寺內,與眾多小吏一起聆聽了趙無恤激情昂揚的宣言:

“詩言: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冉求號稱多才多藝,的詩書學的不錯,知道這句話的大意是說,周文王稟受天命,昭示天下,周雖然是舊的邦國,但其使命在於革新。

“成湯盤銘上也刻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九字,所以革新從來不能停止。沒有百年不變的制度,也沒有萬世不易的邦國,齊有管夷吾更制,晉有文公、悼公中興,楚有孫叔敖變革。今日甄邑與廩丘脫離舊國,成為趙氏新邑,魯國新土,舊制不可不革,新政不可不立。”

在前兩個月孜孜不倦的立威、立信、足食後,兩邑人心思定,對趙無恤政權的擁護程度越來越高,是時候將觸須伸展到全境了。

宣言的最後是保證不會損害各氏族和國人的利益,反而會把獲利固定下來,並將其政策化。

周圍的眾吏一陣歡呼和頌揚,而冉求和公西赤則面面相覷,感到有些新鮮。

一旦在外邊拋頭露面,年輕的公西赤總是穿著最好的衣服,他這會小聲對冉求說道:“如果要說中都邑和這裏最大的不同,那就是中都做什麽都要講復古,而這裏則提倡維新,子有師兄,你怎麽看?”

冉求先是默然,來到廩丘後,這幾日的所見所聞讓他心裏隱隱生出了一絲擔心。

他的家族雖然號稱周室諸侯冉國之後,但現如今已經衰敗,只能算普通國人,他向孔子求學的目的很簡單,那便是出仕,成為士大夫。

在中都期間,他沒有什麽具體的職務,有時候幫助孔子和子路處理政務,有時候則帶著少量兵卒巡邏禦寇,被趙無恤相中,算是他第一次得到為政的機會。

冉求並不太重視德的修養,嫻熟六藝後,他的關注點在如何施政和軍陣之事上,很少向孔子請教仁、義、禮、孝這方面的問題,所以孔子才說他“不知其仁”。

他雖然對孔子一些教學和思想不置可否,但卻依然尊重老師。不過目前為止,冉求對趙無恤這種積極進取的改革態度卻更加贊賞,他創建長矛兵陣,便是樂於革新的一種表現,這一點上,和趙無恤倒是不謀而合了。

更何況,更新體制,就意味著有新的職位出現,自己和子華也才有躋身高位的機會!

於是冉求對母家的表弟公西赤說道:“子華,夫子曾言,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趙大夫已經是你我的主君,來到廩丘後又給予吾等很高的待遇。食有魚肉,行有車馬,服有紋飾,所以當盡心盡力,輔佐於大夫新政才行,在中都的那一套卻不一定適用於這裏,你我當以趙大夫的吩咐為準。”

話雖如此,但冉求還是很苦惱,雖然前些日子趙無恤在中都和孔子其樂融融,但他卻敏感地覺察到,夫子和趙氏大夫之間,似乎有著潛在的巨大分歧。

“若是有一天,大夫和夫子因為理念有別而不和,我和子華應當何去何從?從師焉?從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