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涅出深山(第2/2頁)

他大喜過望道:“這些都是好東西,一旦燒起來,燒窯可以達到千三百,千四百度,可比木柴和木炭產生的溫度高多了!”

“溫度?千三百,千四百?”計僑和魯陶翁面面相覷,他們還是第一次聽說,這又是君子的什麽奇思妙想麽?

先秦時還沒有一個標準的溫度概念,只能靠巧匠肉眼觀察火焰顏色,來判斷溫度的高低,以及窯、爐內氣氛。

正所謂:“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之氣竭,青氣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然後可鑄也。”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在爐中加入銅和錫而進行熔化,首先熔化揮發的是那些不純雜物,它們的燃燒呈現“黑濁”焰色;然後,熔點較低的錫和硫熔化並揮發,呈現“黃白”焰色;隨爐溫升高,銅熔化並揮發,銅與錫成為青銅合金,呈現“青白”顏色,進而爐火純青,便可開爐鑄造。

火候觀察法,不獨可以用在冶煉鑄造上,也被陶匠沿用。

於是,趙無恤又只能順便給兩人科普了一下“溫度”的概念。

“所謂溫度,就是描述一個東西的冷熱程度,水結成冰,是零度,水沸騰而起成為汽,是佰度;故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

魯陶翁恍然大悟,而儼然已經被趙無恤培養成半個數學家的計僑,則連忙在簡牘上記下,琢磨開了。

如今,一切具備,東風已至,但先吹來的卻是一場淫雨霏霏,縱然趙無恤急著燒制瓷器,這大雨天的也沒法施展,也只能悻悻作罷。

隨著夏雨漣漣,時間一轉眼便到了六月中旬,春種的粟米已經開始由青變黃,夏種的嫩綠粟苗卻尚未開始結實。

這一天,烏雲初散,趙無恤正和魯陶翁和成巫商議著,挑個好日子,再次開窯燒制陶器,一鼓作氣研制成功。就在這時,守在門外的小童敖卻來通報,說是下宮有使者來成鄉了。

“下宮使者?”

趙無恤心中一動,連忙讓人進門,只見來者正是穿著皂衣的豎人寬,他此行負責給無恤傳達一個消息。

趙鞅回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