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國險多馬(第2/2頁)

粟麥堆滿府庫又能如何,除了看著有安全感,除了讓它們慢慢腐爛掉,還能有什麽用途麽?

貨物和金錢,只有流通出去,才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實際上,經過半個多月來,子貢在下宮邑市上的四五次售賣麥粉後,售出四百余石,一共收獲了粟米近萬石,帛布近百匹!

除去分給商隊的十分之一利潤,趙無恤將其中的大半收入,又委托子貢,在下宮周邊就近購買了一些打制工具的銅鐵,以及牛馬牲畜。

早在數十年前,晉平公就曾說過:“晉有三不殆,其何敵之有?”

這位和楚靈王一南一北,堪稱無雙逗比的國君認為,晉國擁有三個有利條件,就足以無敵於天下。

其中第一二條,就是“國險而多馬”。

春秋時的河東之地,也就是後世的山西,還沒有後世那麽繁華和人煙稠密,許多地區還處於半耕半牧狀態,諸夏與戎狄雜處。尤其是趙氏、範氏、知氏近幾十年來新征服的晉陽、東陽、鼓、肥等地,多馬、牛、羊、旃裘、筋角等物資。

加上趙氏祖先以飼馬起家,所以牛馬較別處更為便宜。當年鄭國的愛國商人弦高,就是從晉國趙氏的領地上購買了牛馬,再賣到黃河以南的周室去,半路碰到了大搖大擺玩“偷襲”的秦國人……

一般而言,在下宮左近,一頭壯實的耕牛抵粟米50石,一匹健康馱馬也抵粟米50石。

至於那些能騎乘奔馳,或者拉沉重駟馬戰車的良馬,少了400石粟米,休想換到,而且也別想用草秣糊弄,時不時還得喂糧食。

所以,趙無恤的輕騎士目前只能維持三四十騎的規模,原因很簡單:養不起。

……

PS:春秋物價是根本沒法查的,只能按照《中國歷代物價問題考述》,用漢朝數據反推。

漢代的粟米正常價格應該是一石60——120錢之間(五銖錢),為了方便計算,我們取80好了。

西漢馬匹根據品種優劣,價格在4000錢——33000錢不等,所以認為劣馬馱馬是粟米的50倍,比較好的戰馬是粟米的400倍。

牛在4000錢左右,就算粟米的50倍。

對了,秦國金(半兩錢)布的換算比例是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