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初見魏駒(第2/2頁)

和辟雍四面環水不同,只見泮宮中央為高台建築,僅有三面環水。正所謂“泮之言半也,半水者,蓋東西門以南通水,北無也。”

新絳泮宮引汾河水為天然活水,向內凹進構成泮池,泮池正對的紅墻即為大照壁,泮池北有多塊青石琢成的石欄。

泮宮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授課,其余時間則休課。

來之前,趙無恤也曾在暗中琢磨,這一個月只上兩天課,夠麽?這要放前世,學生們還不得樂瘋了。

還是計僑解答了他的疑惑:“君子以為,卿大夫子弟去公學真是為了求學?謬矣,如今哪個氏族中沒有自己的師、傅和守藏室?真心向學的話,在家中足矣,何必專程跑到新絳中去?”

原來,從殷周以來,學術和教育為官方所把持,國家有文字記錄的法規、典籍文獻以及祭祀典禮的禮器,全部掌握在官府的辟雍、泮宮中。只有貴族才有機會接受教育,平民不能進入校門,這種官學合一的模式,被稱為“學在官府”。

但慢慢地,形勢有了變化,首先是許多貴族氏族衰落,紛紛“降在皂隸”,也把知識帶去了民間,從而導致了士階層的崛起。而很多貴族不學無術,出現了“肉食者鄙”的情況,所以教育開始下移,私學應運而生。比較著名的,就是魯國的孔丘,而各卿族自家請的師、傅,也算是一種家學。

所以,現如今泮宮公學的主要作用,是一個卿族子弟交流結識的場所。換句話說,這裏就是一個月開兩次的貴族paty,卿子弟們將在這裏結識未來政壇上的朋友,並且與敵人相互競爭,相當於晉國朝堂的縮小版。

若是不出什麽意外的話,趙無恤接下來大半年時間內,就要過上兩點一線的生活了,每月兩天來新絳泮宮,其余時間回成邑建設領地。

當然,無恤進城來,想要做的還不止這一件事情。他心中早已有一個計劃,只是萬事俱備,還欠東風,而那東風,必須來這新絳中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