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始作俑者(第2/2頁)

趙無恤在文中疾呼道:“所以,一邊支持人殉,一邊以這種做法追求增加人口,就好像使人伏身劍刃而尋求長壽,又好像想去往南方,卻令車夫朝北邊駕駛一樣,只會適得其反!”

“小子聽說,堯、舜、禹、湯、周文王、武王這些賢王的喪禮,都極為簡單,沒有殉人。是效法聖王而治,還是對此等傷天害理之事不聞不問,小子敢請父親抉擇!”

而推行這項“止從死”禁令的方式,現實主義者趙無恤也早為趙鞅謀劃好了:先在下宮及周邊幾個鄉邑執行,看成效和反對意見是否過大,再推而廣之到其余大縣上。

他還設想了此舉的成效:除了部分保守的舊貴族會反對外,趙氏卻能得到全天下開明士人的贊揚,獲得尊周禮的好名聲,還能被奴婢臣妾,以及野人們感恩戴德,為之前驅效死。

當然,文中還有一點沒有說出來,那就是也會讓他趙無恤在趙氏內部,乃至於晉國、天下撈到極大的政治聲望。

對於那些拘泥不化的人,無恤建議他們幹脆以土偶陶俑象征活人,或者蒿草紮成人形的樣子去殉,這些都可以捏著鼻子認了。

無恤在文章末尾終於抒情了一把:“小子願為始作俑者!”

趙無恤在口述這些的時候,覺得自己簡直就是正義的化身,相比活人千萬,用計將那成季坑死簡直不算個事。

一家哭,何如一鄉哭,一縣哭?

然而無恤並不知道,就在他請求趙鞅以成文法形式,明令禁止殉葬的同一時刻。在南方遙遠的吳國,一場慘絕人寰的活祭正在拉開序幕。

那位號稱“大霸”的吳王闔閭,為了安葬他那位因為一條蒸魚而傲嬌自殺的吳國翁主滕玉。於國西閶門外鑿池積土,文石為棺槨,題湊為中,隨葬金鼎玉杯、銀樽珠襦之寶無數。

隨後又令倡優舞白鶴之羽於吳市中,竟一口氣騙了數千名越族人進入那長長的墓道中,按下機關,封死墓穴,俱坑之!

很久之後,得知這件事的趙無恤才更清晰地意識到。春秋貴族鐘鳴鼎食、詩書禮樂的側面,是一叢叢血染的荊棘,裏面躺滿了庶民、野人白骨累累的屍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