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8章 一言定音

張鉉見沒有人反對,便點點頭道:“既然沒有反對意見,那甲榜名單可以暫時定下來,我們再看看難以確定的前三名。”

張鉉又看了看名單道:“汾陰縣薛收,錢塘縣褚遂良,陽信縣高季輔,都是名門子弟啊!”

這時,裴矩起身行禮道:“啟稟殿下,這次科考完全是唯才是舉,只看才華,不看門第,但中榜的百名士子中,八成以上都是名門子弟,微臣以為這和他們遊學經歷有密切關系,只有遊歷天下,深入民間,有足夠的閱歷見識,才能寫出治理天下的好文章,而寒門子弟自身受家庭條件限制,大多足不出戶,做出的文章也是閉門造車偏多,辭藻雖然華麗,內容卻空洞無物,要改變這種局面,科舉制度必須完善。”

張鉉笑了笑,“裴相國說得很好,我們雖然做到了形式上的公平,但結果卻並不公正,這不是一年兩年能改變,確實需要完善教育和科舉,不過具體完善辦法我們回頭再商議,今天我們先說說這三名士子怎麽排名,下午就要放榜了,溫侍郎是閱卷主官,你來點評一下吧!”

溫彥博起身行一禮,朗聲道:“這三人的策論都各有特色,堪稱字字珠璣,高季輔寫的是邊疆控制,他用嶺南為例,提出開放海疆,鼓勵海外貿易,以廣州、泉州為中心,設立為兩座貿易大城,由朝廷直接管轄,最後形成土人自治內疆,朝廷管轄海城的局面,這樣以廣州的繁榮帶動嶺南的繁榮,以泉州的繁榮帶動建安山民的發展,以點帶面,共生共榮,利益緊密相連,而只要朝廷牢牢控制住廣州和泉州,也就控制住了嶺南,推而廣之,廣南和遼東也同樣可以實施。”

眾人都嘆道:“不愧是渤海名門,看問題很透徹。”

溫彥博又道:“薛收寫的是人口滋生,他指出人口滋生是帝國強盛的關鍵,須三管齊下,首先是廢奴,漢初修養生息制度弊端叢生,一味地律法松弛,無為而治,縱容了兼並蓄奴之風,導致了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各郡豪門士族便是在這時出現,漢朝滅亡的根源卻始於漢初,廢除蓄奴制有利於大量釋放人口。

其次是減稅,人口滋生和稅賦沉重有直接關系,減低稅賦可以使民眾家有積蓄,養育孩子的意願自然會上升,否則民不足食,何以生兒育女,減稅的同時必須要減少朝廷開支,他認為施行府兵制可以使朝廷減少最大部分的軍隊開支,而府兵制的前提在於均田制,均田制的基礎在廢奴,三者緩緩相扣,必需並舉實施。

第三是革新生產技能,提高糧食產量,人口滋生緩慢的主要原因還是糧食不夠吃,改良耕作工具,完善灌溉設施,在北方推廣水稻,這些都是提高糧食產量的有力途徑……”

薛收這篇策論沒有人說話,不愧是薛道衡的兒子,什麽都敢說,居然提出了廢奴的建議,這不知會觸犯多少人的利益?

不過這樣的文章卻進入了前三,難道齊王殿下已經有廢奴的想法了嗎?

眾人都偷偷向張鉉望去,張鉉卻面無表情,淡淡道:“再說一說褚遂良的策論。”

溫彥博又道:“褚遂良這篇策論很新穎,他是以大業五年發生在錢塘縣的一樁案子談起,案子是他叔父錢塘縣令褚瑜主審,案情很簡單,一名商人丟了一只鞋,鞋不值錢,但鞋上綴了幾顆名貴的珠子,這名商人就到縣衙告鄰居偷了自己的鞋,當然沒有什麽證據,鄰居也堅決不承認,這樁案子就很難再審下去了,但雙方都不肯罷休,一個堅持稱對方偷鞋,一個告對方誣告,褚瑜就以理判決,判這名丟鞋的商人向鄰居賠禮道歉,然後以藐視官威罪各打五十板趕出縣衙……”

“等一等!”

張鉉叫停了溫彥博,對眾人笑道:“大家以為這篇策論如何?”

杜淹笑道:“故事講得不錯,但好像不符合天下這個主旨。”

工部尚書盧楚也笑道:“這個褚縣令審得不錯,是非曲直很清晰,受害者雖然可憐,但他卻沒有證據亂告,使他鄰居變成了受害者,理應賠禮道歉,兩人又糾纏不清,不服調解,藐視縣令權威,所以各打五十大板趕出公堂也可圈可點,但微臣也覺得似乎有點偏題,難道下面還有故事?”

張鉉又對溫彥博笑道:“說下去!”

溫彥博繼續道:“這個丟鞋的商人並不肯罷休,第二天便告到了褚家,將狀紙遞給了褚縣令的父親,也就是這位士子的祖父褚玠。”

眾人面面相覷,這後面倒有點意思了,這個褚遂良倒有勇氣,竟然寫到了自己的祖父,大家都期盼著繼續聽下去。

“褚玠受了這個案子,同時找來另外兩家余杭郡的望族,許氏家主和閻氏家主,三大家主會審此案,事情出乎人意料,商人的鄰居上堂後竟不敢抵賴,立刻乖乖地承認了偷鞋的事實,並從他的廚房間裏挖出了埋藏的珠鞋,三名家主判決偷鞋者倒騎驢押街示眾三天,替商人服差役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