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籌糧之方

望著羅成遠去,張鉉回頭對眾人道:“其實在我們南下攔截宇文化及之時,高句麗就已經動手,趁機占領了回龍鎮,拔掉了我們在遼東半島的根基,這就是高句麗企圖染指中原的先兆。

從三名商人的描述來看,形勢已經很明確了,高句麗是要利用高烈來入侵中原,我想這不是一個短期的行為,應該是一個策劃已久的長期戰略,但無論如何,遼東是他們必須走出的第一步,他們會用遼東為根基來侵占河北,他們的時機已經等到,戰爭很可能會在開春後爆發。”

這時,李綱緩緩道:“高句麗坐大已經不是一天兩天,在漢魏時期,朝廷在遼東一直擁有遼西、玄菟、遼東、樂浪等四郡,包括遼東半島,甚至平壤都屬於大漢朝廷的郡縣,但五胡亂華後中原陷入混亂,高句麗趁機西擴,逐步將勢力線擴張到遼河一線,高句麗已嚴重威脅到了遼西走廊與河北的安全。

所以當大隋統一天下後,文帝率先向高句麗發難,動員大軍征東,先帝又三征高麗,朝廷希望能恢復漢末朝廷在遼東的疆域,使河北中原有足夠的緩沖,可惜都沒有能成功,高句麗雖一時降服,卻出爾反爾,野心難泯,希望殿下將來有條件時繼續東征,重新恢復我大漢疆域。”

李綱一席話讓所有人都為之動容,眾人沒想到一直沒有說話的李綱竟是在考慮滅高句麗之國,張鉉沉思片刻道:“我參加過第三次高句麗之戰,也能理解當時天子為什麽不滅掉高句麗,因為我們當時的國力已無法控制高句麗的人口和土地,最終只能便宜了新羅或者百濟,我相信,將來我們會有滅掉高句麗的一天,但現在我考慮三件事,第一,徹底擊潰高句麗;第二,收回遼東半島;第三,讓高句麗成為我們一處軍糧來源地……”

說到這,張鉉又問李綱道:“我想知道現在朝廷錢糧能否支持我再招募五萬軍隊。”

事實上,青州軍在收降了幽州軍隊和招募部分中原災民從軍後,總兵力已經達到十五萬人,距離張鉉的初步二十萬人的目標只差五萬人,兵力達成二十萬,便可以和李淵以及瓦崗軍抗衡了。

支持二十萬士兵關鍵在於人口,不僅士兵吃飯,還有兵器、盔甲損耗補充,要有人開礦冶鐵,要有人打造兵器盔甲,還有軍馬供養等等。

一般而言,極限供養就是六名青壯養一個士兵,這對民眾剝削極重,十個青壯養一名士兵,稍微好那麽一點點,但由於生產力不高,也顯得十分吃力。

但就是這樣,二十萬大軍也需要兩百萬青壯,加上他們的家人、孩子,至少一千萬人口,大隋的百萬大軍就是由五千萬人口來供養。

張鉉很清楚這一點,從目前他控制的地盤和人口而言,供養二十萬大軍還是比較吃力,所以他心中著實有點擔心。

李綱沉思片刻道:“如果從眼下來說,我們得了潞水倉的庫存,加上李淵的贖回士兵的錢糧,招募五萬軍隊足足有余了,關鍵是要持久,包括兵器供應,錢糧支撐,僅僅靠河北和青州兩地,支撐二十萬軍隊還是有點沉重,但如果軍屯做得好,使軍隊糧食能夠自給,我想二十萬大軍勉強能夠維持。”

李綱的言外之意就是他們現在還可以吃吃隋朝的老底,但要長期維持就必須加強軍屯,軍隊在糧食上能自給,這樣就可以減輕對郡縣官府的稅賦壓力,有利於經濟恢復。

李綱又繼續道:“目前長安上田的田稅是每畝兩升兩合,戶稅是每年兩千文,我們田稅和戶稅與長安基本上持平,至於中原各郡的稅賦極重,達到每畝五到六升,是我們和長安的三倍,商稅和戶部也同樣沉重。

中原人口必然是向河北和關隴兩地流動,但長安的田稅我聽說李淵即位後將降為一升八合,同時限制佃農地租,這些措施或許吸引不了河北、青州民眾,但對中原人口的吸引力卻很大,殿下,我們該如何應對?”

李綱的一席話揭開了一個無情的事實,李淵擁有並州南部、關中和巴蜀三大糧倉,他便可以在同樣保持二十萬大軍的基礎上減稅,但他張鉉卻沒有這個條件,要麽減少軍隊數量,要麽加稅,否則無法可李淵抗衡,這就是雙方實力差異。

所以李綱提出了加大軍屯的方案,增加軍隊糧食自給,那就能養活二十萬大軍和李淵抗衡了,這確實是一個有效的辦法,青州軍本身就有軍屯制度,四成的軍糧都是靠軍屯解決,如果能把軍隊自給率提升到七成以上,那他們也可以降稅了。

這時,李靖在一旁說道:“李尚書開源的想法很多,軍屯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方案,不過我也有一個方案,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糧食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