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第6/8頁)

※※※

天順七年正月初一,原應舉行的「正旦大朝儀」,特詔免行,卻未說明緣故,但京城中家家都知道,皇帝朝不保夕,不知崩在何時?

太祖之崩,只知道建文帝曾有行三年之喪的詔令,但即位未幾,便有燕王起兵這件大事,朝廷忙於征討,如何行三年之喪的制度,並未建立。

如今的大喪儀制,定於成祖崩於榆木川之後。凡婚嫁,官停百日;軍民停一月。怕挑定的好日子,正在大喪期內,不得不延;但自大喪之日起,禁屠宰四十九日,停音樂百日,所以百姓即令一月之後,可以婚嫁,但喜宴只能備素筵,亦不能舉樂,辦喜事冷冷清清,豈不掃興?所以都將喜期提前,大年初一的街上,亦不時可以看到咪哩嗚啦吹打著擡過花轎的景象。

但大朝儀雖然取消,一班大臣,依舊日日進宮問安。年初二那天,李賢一到左順門,便有等在那裏的小太監上前說道:「裴公公交代,李閣老一到,請到文華殿等候召見。」

到了文華殿,裴當告訴他說:「皇上不能起床了。」

「禦醫怎麼說?」

「過不了正月。」

「神智可清明?」

「清明。」

「神明未衰,猶有可為。」李賢又問,「皇上今天召見,會有甚麼交代?」

「還不是──」裴當蹙眉說道,「為東宮心煩。」

正在談著,小太監來傳旨召見。李賢進入文華殿東暖閣,只見黃幔低垂;他在幔外磕頭報名:「恭請聖安。」

「把帳子揭起來!」

皇帝在黃幔內吩咐,聲音倒還有力。李賢心為之一寬,但一揭起黃幔,看到仰面平臥,錦衾中間鼓得老高的情狀,不由得暗暗心驚。

「除裴當以外,都出去。」等太監都退了出去,皇帝方又說道,「李賢,東宮不像有為之君,你看如何?」

「這是國家根本所託的大事。」李賢跪下來說,「請皇上三思。」

「你是說一定得要傳位給太子?」

「宗社之幸、國家之福。」李賢又磕了一個頭。

皇帝沉吟了一回才開口:「裴當!」

「老奴在。」

「召太子。」

太子就在別室等候,進得殿來,伏地垂淚。皇帝喚裴當將他扶了起來,伏在橫置於禦榻中間的條幾上喘了好一會的氣。

「萬歲爺這麼坐,會把肚子壓到,很不舒服。」裴當半跪著說,「老奴扶萬歲爺下床來坐?」

「也好。」

於是,裴當召喚小太監,將皇帝扶下床來,另設一張靠背軟榻,讓他上身後靠,腫得如象腿似的一隻腳,擱在繡墩上。這樣安置好了,裴當又進一盞參湯,然後努一努嘴,小太監都跟著他出殿迴避。

「你們都過來!」

「是。」太子與李賢同聲答應。李賢站起身來,跪在皇帝側面;太子膝行而前,正對禦榻。

「從來皇位傳授,不外立長立賢。」皇帝喝了一口參湯,拿絲巾抹一抹嘴又說,「太祖高皇帝決心立長,是錯了沒有錯,我們做子孫的不能說,自有後世史家來評論。不過,你太爺爺的事,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皇帝停了下來,等待太子回答。

「兒子略有所聞。」

皇帝口中的「太爺爺」,是指太子曾祖父仁宗,軀體肥碩,行動不便,當然亦不能騎射。居東宮時,他的兩個同母胞弟,漢王高煦、趙王高燧,總是有意無意,在成祖面前笑他哥哥。成祖非常懊惱,甚至下令節減東宮膳食,想迫使他減肥。但誠如有人所說:天生胖的人,哪怕喝水都會長胖。這種不合常理的話,居然在仁宗身上證實了。因此,成祖幾次考慮改立東宮。但因太子妃賢惠,善於調護,而還有一個極重要的原因是,成祖曾密詢袁珙之子、相術不遜於父的袁忠徹及盛啟東,東宮壽算如何?皆言不永。成祖因而想到,永樂九年所立的皇太孫──亦即後來的宣宗,氣度端凝,文武兼資,將來必是英明的太平天子;為子存父,不宜廢立。

「從太祖、成祖兩朝以來,我大明朝立長就成了家法了。你的資質不如你幾個弟弟,我守家法,仍舊讓你繼位。」

感激涕零的太子,抱著皇帝的一雙腳,泣不可抑。皇帝亦頗為感傷。李賢便向太子說:「請殿下收淚,聖躬宜乎靜攝。」

這一來,太子不敢再哭,淚眼婆娑地望著皇帝。「前朝帝皇為子孫著想,總是留賢相為之輔弼,我把李賢留給你!」皇帝緊接著說,「你要用尊稱,待之以師禮。」

「是。」太子站起身來,向李賢作個揖,口中叫一聲:「李先生。」

「不敢當,不敢當。」李賢磕頭還禮。

「你先退下去!」皇帝對太子說,「我們君臣還有話說。」

「是!」太子先向皇帝叩辭,起身又向李賢拱一拱手,方始倒行數步,轉身出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