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天下變革 第四章 封禪一

公元前221年底,始皇巡視秦國本部隴西、北地兩郡,對直道的修建質量和進度大為贊賞,但對馳道的修建進度但並不太滿意。

始皇通過切身感受,敏銳的感覺到,道路崎嶇難行,對公文傳遞、軍隊調動、運輸補給、民間貿易確有很大影響,於是下令加快建築全國的馳道。

扶蘇領命後,為了盡量不影響各國普通民眾的日常生產、生活,第一打主意的勞動力來源便是監獄中的囚徒以及原各國的戰俘和貴族,而對用工民夫的征集則采用就近征集的原則,各國一視同仁,大大減輕了對民力的浪費!

扶蘇此舉雖然獲得了百姓們的稱贊,但也讓朝中一些朝臣們頗有不滿之意,但始皇對扶蘇還是比較信任的,所以基本沒有幹涉扶蘇的統一部署!

……

公元前220年底,秦國中央七十博士集體上奏:

“始皇帝上承天意,下得民望,平定海內,放逐蠻夷,莫不賓服,今既登極,尚望按照古制,行封禪之禮……。”

始皇本是好大喜功之人,見到奏章,頓時大喜,便與皇後立即在南書房召見博士中最資深者八人,討論封禪及望祭山川事宜。

這八人中有四人來自舊周,有四人來自原魯國,代表了各自不同的利益,於是,在始皇面前,兩派又起了爭論。

舊周派博士主張在甘泉山行封禪之禮,以示秦地為天下之本,這是本土派勢力。原魯派則堅持古代聖王都在泰山舉行封禪,這個傳統不能破壞,這是關東派勢力。

一時間,雙方各執一辭,互不相讓,直辯得是口沫橫飛,白發飄揚。

初時,始皇和皇後還有興致看眾人爭吵,後來看眾人越吵越厲害,便揮了揮手,笑道:“各位老博士,朕和皇後都對泰山封禪之事不太了解,哪位能細說一下?”

當上較為博學的魯派首領魯青道:“按照《正義》解釋,‘封禪’的意思有兩種說法:一是在泰山上封土為壇以祭天,稱為封;在泰山下一處小山上清理出一塊地面以祭地,稱為禪。合稱封禪。古往今來,凡是國家昌盛、天下太平之時,帝王就會到泰山封禪,以示自己‘受命於天’,並答謝天帝的‘受命’之恩!所以古今聖王無不以在泰山進行封禪為榮。從未有聽說過在甘泉山封禪一說,請陛下和皇後詳察!”

始皇聞言大悅,點了點頭道:“好,既然古之聖王都在泰山封禪,那麽朕也不好隨便修改!就定在泰山吧!只是不知以何時進行封禪為好?”

諸博士看了看,還是白老蒼蒼的姬周說道:“一般來說沒有什麽規定,只是看情況而定,多選在春夏之交!”始皇聞方喜道:“那不是現在動身正趕得及!好就這麽定了,朕立即傳令,即日準備東至泰山,進行封禪!”

……

公元前219年初,始皇禦駕巡遊幸東部地區。以郎中六百近衛皇帝,六千虎賁軍護衛車隊,六萬精銳部隊隨行。

扶蘇作為最近兩年秦國各項改革的總負責人,可以說是十分的忙碌,雖然有蕭何、蒙恬、李信等人分憂,但每天的事宜仍是十分的繁瑣,而且時常要入宮晉見始皇以求定計,所以分也是分外的辛苦!

此次始皇封禪泰山,雖有擾民之嫌,但扶蘇卻並沒有阻止,因為扶蘇明白:始皇的真實本意可不僅僅是封視野以炫耀自己的蓋世武功這麽簡單,更深層次的意義是了解關東六國現在的民生情況,並以威儀震懾宵小,穩定各地,應該說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扶蘇也自請隨行,一起隨駕東去,並順便察看馳道的進度!

而始皇此次東行所走的道路,便是第一條修建完成的馳道:從鹹陽出函谷關通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這是秦國第一條正式完工的馳道。而第二條已完成的馳道便是從鹹陽出武關抵達原楚國舊都郢的武關道。其余各馳道仍在建設當中!

……

新完工的馳道寬五十步,每隔三丈種一棵樹,路基全用碎石築成,橫路橫向呈弓背弧形,兩旁建有水渠,排水良好,可防止雨後泥濘。可見周望之工程學才能也是頗為出色的!

而每一晚駐陛以後,勤政的始皇都並不急著休息,而是接見地方父老及當地的名望人物,尋問他們當地百姓的生活情況以及對國政的辦法。但這些人幾乎都是當地官員刻意選出的,幾乎無不歌頌秦法的公正嚴明、百姓的安康平和,大罵以往官員的貪臟枉法。

他們卻隱瞞了不少官員利用秦的嚴刑酷法大肆欺壓剝削百姓,弄得下層民眾個個叫苦連天的實際情況!

而且現在雖然戰爭稍歇,民眾兵役不再繁重,但是修直道和馳道也征發了大量的民力,雖扶蘇竭盡全力減輕民眾負擔,但民眾仍覺辛苦。好在有蕭何新政加以保護和鼓勵,所以各地的田園仍能漸漸得以修復,但民眾生活仍是勉強只能溫飽,遠談上這些地方官員所說的富裕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