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天下變革 第一章 皇帝(第2/3頁)

李斯一時有些語塞,忽地冷笑道:“雖如此,我李斯也必與扶蘇小兒誓不兩立!趙高人平素足智多謀,不知可有良策?”

趙高搖了搖頭道:“扶蘇目前聖眷正濃,又是主上長子,非驚天大過,主上絕不會輕易動他。尤其是共手握兵符,‘狼牙·破軍’一萬五千新軍萬一暴起,戰力可抵十萬精兵,就是主上也不得不考慮再三!又談何容易啊!”

李斯皺了皺眉頭,忽地笑了,陰險地道:“趙大人可曾看見今日王綰被主上駁斥之景?”趙高點了點頭,忽地一愣道:“你的意思是?”

李斯笑道:“主上已經不再是以前的主上了,再難聽逆耳忠言,而且變得更加好大喜功,沉於享受,這豈不是我等最好的機會來了!”

趙高頓悟,猥瑣的面孔上露出一絲興奮的神色:“李大人說得對,以前的主上睿智、勤勉、儉樸、兼聽,我等沒有什麽抓權的機會;如果主上真變得像你這般所說,那麽我們只要投其所好,就必會得到重用。而且以扶蘇等人自以為是、自命仁義的性格,恐怕也會和主上多有沖突,這時便是我等借刀殺人的機會來了!”

“哈哈哈!”二人猶似計謀已經得逞似的,發出一陣陰笑!

……

數日後,秦始皇又召集丞相、國尉等重臣召開國事會議,與會眾人都經過了精心準備,在會議上引經據典或是發表自己獨特的看法,盡顯自己才能,最後再由始皇做成決策。

議事事頂如下:

1.始皇認為,西周的封建制度導致了諸侯各自獨立,國家無法控制,最終天下大亂,秦不能再蹈其覆轍,所以日後秦國不再封建。這一點扶蘇也沒有因為自己的特殊身份加以反對,反而全力贊成,於是在秦始皇和扶蘇二位當朝最強力人物的決策下,秦國終決定不再封建!

2.樹立最高統治者的絕對權威,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皇帝。

3.健全中央集權組織。皇帝之下設中央政權機構,由“三公”分管(三公為: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丞相,分為左右丞相,為百官之長,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太尉,為武官之長,掌管全國的軍事。禦史大夫,輔佐丞相,掌管圖籍、奏章,監察各級官吏。

三公的下面是九卿:奉常,掌管宗廟禮儀;郎中令,負責傳達皇帝命令,以及皇帝的警衛;衛尉,就是宮廷的警衛首領,負責皇帝住所的日常守衛;太仆,主要工作是負責侍從皇帝,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掌管全國的司法事務,負責審理重案要案;典客,負責國家的外交事務,同時負責內部少數民族的事務;宗正則是專門管理皇室事務的官員;治粟內史,管理中央財政,並負責全國的稅收工作;少府是皇帝個人的財政官員,管理歸皇帝私有的山澤湖泊和宮廷手工業。

三公九卿對皇帝直接負責,皇帝對重大事務做最後的裁決。

1.健全地方各級行政機構。健全、推行地方的郡、縣兩級制的政權機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三川、河東、南陽、南郡、九江、鄣郡、會稽、潁川、碭郡、泗水、薛郡、東郡、瑯琊、齊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代郡、钜鹿、邯鄲、上黨、太原、雲中、九原、雁門、上郡、隴西、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長沙與內史(秦國關中本部)。

郡設郡守、郡尉、監尉史。

郡守為一郡的最高長官,總管一郡的政務。

郡尉:掌管一郡的軍隊。

監尉史:負責督察一郡的官吏和百姓。

郡下設縣,縣下設鄉、亭、裏。

由中央到郡縣的政權機構中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實行俸祿制。皇帝的權威可以直達地方,從上到下對全國進行統治。

1.加強軍隊建設。軍隊是國家政權的主要組成部分。軍隊分為步兵和水兵兩種。軍隊的調動,以虎符為憑據,虎符掌握在皇帝手中。

2.統一法律。制定了一系列的關於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方面的各種法律,用以維護等級制度和秩序。

3.用“終始五德說”確立秦的正統地位和神化皇權。向臣民灌輸皇權神授的神秘觀念。秦皇室衣服、旌旗、旄節,皆以黑色為之,數則以六計算,符、六符、法冠皆六寸,車駕長六尺,以六尺為一步,皇帝車鸞用六馬。

4.銷毀兵器:沒收全天下民間兵器,聚集在鹹陽,鑄成鐘等實用器具。並鑄成十二個各重二十四萬斤的大‘金’人,放置鹹陽宮廷內,作為這項行動的象征。

5.毀棄國內原諸侯所建長城及軍事要塞,只休留燕、趙為防禦胡人入侵的長城,以防止亂民據用造反,同時鏟除交通障礙。

6.掘通各國為軍事需要所築的川防,疏浚以後作為水路交通及農田灌溉水利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