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世局綢繆 第一百章 誕生(第四卷終)(第2/4頁)

1913年5月30日,參議院以一百一十票中的八十九票的絕對多數,選舉雨辰擔任民國第一任正式政府的正式大總統。孫中山得到了十八票,兩個候選人的競爭,雨辰以絕對優勢取勝。民國以來形成的光復四大偉人,孫、黃、袁、黎。死了兩個,黎元洪銷聲匿跡,而孫中山拒絕了雨辰請他擔任副總統的邀請,就任全國鐵路督辦這個雨辰特意憑空設立出來,隸屬於總統府的機構,去實現他鐵路建設救國的夢想。歷史走了這麽一圈,最後終於形成了這麽一個結果。而1913年的6月1日,就是雨辰正式宣誓就任的日子了。

各國對遠東這個國家巨大的政治變動,都傾注了最大的注意力。評論文章,外交官正式的報告,甚至還有國家發表的關於遠東格局變動的白皮書。都是連篇累牘的。他們都隱約的意識到,至少是在遠東,一個新的歷史格局正在塑造。

“袁世凱先生死於1913年的1月27日,他親眼看到了自己一手塑造的北洋團體的崩潰。卻沒有看到這個團體從根本上的滅亡。對於他來說,錯過了北華春季那場針對北洋下台的高官的野蠻搜捕,也許是一件幸事。他更沒有看到,整個中國的國民,至少是絕大部分,選擇了將國家的命運交付給了一個二十五歲的年輕人,也許是一件更大的幸事。對於這個一直想以穩重漸進的辦法,豎立自己在全國的權威,慢慢帶領這個破敗的天朝上國走進現代國家行列的老人來說,死去,也許就是不用看到這一切的最好結局。”

這篇文章是泰晤士報記者莫理循先生寫的,這個袁世凱狂熱的支持者一開始就用淡淡的哀傷筆調追憶了一下袁世凱,他的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閱讀。他對中國的歷史和現在的了解,在西方人當中,的確是首屈一指。

“在中國古老的傳統當中,很少有這麽一個年輕人掌握國家大權的時候。當然封建帝王的子孫除外。他們雖然當上了年輕的皇帝,但是底下具體管理這個國家的還是穩重的老年人。這是這個國家的傳統。但是現在的局勢,終於發展到了這個國家背離這個傳統的時候了。一群從上到下都年輕得另人瞠目結舌的人接管了這個國家的全部最高權力。也許是這個國家的人民厭倦了上百年自己國家地位的低落,還有無能的政府,才選擇了他們的吧。總之,他們在大致上合法的程序當中贏得了選舉,獲取了中央大權。本文的作者已經無意回顧他們攫取這樣的權力的過程,這本身就已經是個傳奇了。本文作者只是想分析在這群年輕人的治理之下,這個國家究竟會變成什麽樣子,對西方列強國家,在華的傳統利益,究竟會造成什麽樣的影響?

這個國家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很特殊,特殊到從來沒有在他們的歷史上面出現過的樣子。中央政權似乎終於承認了從晚清以來地方的權力逐漸擴大的現實。再也不任免或者派遣官吏到地方的基層機構——也就是縣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似乎就局限於稅收的分成上面。滿足於在地方派遣稅務機構安全機構之類的東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國家終於不再直接管到地方。但是這又不同於聯邦制度,焦點就在於省級機構的地位非常尷尬。他們絕對不會擁有象美國的州一樣獨立的地位。但是由於對地方控制力量的減弱,又不再擁有封疆大吏的威權。他們這個機構,到底是由中央派遣呢,還是由地方選舉產生?根據雨辰對權力的控制欲望,他雖然放棄了縣以下的機構,但是對省的控制,還是很嚴的。如果在各縣地方自治的基礎上,空降下來一個個的省政府,他們到底能夠做些什麽,是貫徹中央的命令,還是尊重地方的意見?也許將來的矛盾就會出現在這裏。要不就是向完全的聯邦制度發展,要不就是回到老路,筆者看不出什麽其他的妥善解決方法。但是拋開這些,雨辰減少了行政單位的層次,減少了行政開始,讓前清的復雜地方機構變得只剩下縣這一種組織形式,這種魄力,還是值得稱道的。這種方式,長遠來看,只要運行得好,似乎也是一種難得的善政。最主要的是,根據江北的經驗來看,原來在以前的政府當中數目驚人的行政開支,已經大大的節省了下來,中央的稅收,也得到增加了。

從財政上來看,本來從任何角度來進行分析。本屆政府的財政情況都是令人絕望的。特別是在雨辰堅定的推行完全免除農業稅收的情況下,本來對本屆政府的任何財政收入都不應該表示樂觀的期望。但是在雨辰通過果斷靈活的手腕進行稅收整理,並且在很大程度上面剔除了中飽私囊的情況(天知道他怎麽想出這個通過減少行政官吏反而增加了稅收數目的手段出來!)。財政情況似乎也變得不那麽令人不可以接受。在這個國家的軍隊還沒有因為軍閥的原因而變得惡性膨脹,行政支出又減少的情況下。雨辰幸運的成功了,在可預見的將來。他的中央將擁有比清朝末年更多的收入,也許二倍,也許更多。就看到他將會把錢花在什麽方面了。如果是筆者的話,寧願以穩定的財政收入來作為幣制改革的支撐。這樣更加有利於中央政府管理經濟。但是筆者總會惡意的揣測,他將把這一大筆錢花在他在遠東已經很強大的軍隊上面。他靠軍隊起家,必須將資源大量的用在軍隊上面,不然他的統治基礎,就會動搖。這是任何一個軍閥饒不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