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清朝的衰亂

太平天國既亡,撚、回之亂復定,清朝一時號稱中興。的確,遭遇如此大難,而一個皇室,還能維持其政權於不敝的,在歷史上亦很少見。然清室的氣運,並不能自此好轉,仍陵夷衰微以至於覆亡,這又是何故呢?這是世變為之。從西力東侵以後,中國人所遭遇到的,是一個曠古未有的局面,決非任何舊方法所能對付。孝欽皇後自亦有其相當的才具,然她的思想是很陳舊的。試看她晚年的言論,還時時流露出道、鹹時代人的思想來可知。大約她自入宮以後,就和外邊隔絕了,時局的真相如何,她是不得而知的。她的思想,比較所謂中興名臣,還要落後許多。當時應付太平天國,應付撚、回,所用的都是舊手段,她是足以應付的。內亂既定之後,要進而發憤自強,以禦外患,就非她所能及了。不但如此,即當時所謂中興名臣,要應付這時候的時局,也遠覺不夠。他們不過任事久了,經驗豐富些,知道當時的一種迂闊之論不足用,他們亦覺得中國所遭遇的,非復歷史上所有的舊局面,但他們所感覺到的,只是軍事。因軍事而牽及於制造,因制造而牽及於學術,如此而已。後來的人所說的“西人自有其立國之本,非僅在械器之末”,斷非這時候的人所能見得到的,這亦無怪其然。不但如此,在當時中興諸將中,如其有一個首領,像晉末的宋武帝一般。入據中央,大權在握,而清朝的皇帝,僅保存一個名義,這一個中央政府,又要有生氣些。而無如中興諸將,地醜德齊,沒有這樣的一個人物。而且他們多數是讀書人,既有些顧慮君臣的名義,又有些顧慮到身家、名譽,不敢不急流勇退。清朝對於漢人,自然也不敢任之過重。所以當時主持中樞的,都是些智識不足、軟弱無力,甚至毫無所知之人。士大夫的風氣,在清時本是近於阘茸而好利的。湘軍的中堅人物,一時曾以堅貞任事的精神為倡。然少數人的提倡,挽回不過積重的風氣來,所以大亂平定未久,而此種精神,即已迅速墮落。官方士習,敗壞如故。在同、光之世,曾產生一批所謂清流。喜唱高調,而於事實茫無所知,幾於又蹈宋、明人的覆轍。幸而當時的情勢,不容這一種人物發榮滋長,法、越之役,其人有身當其沖而失敗的,遂亦銷聲匿跡了。而士大夫仍成為一奄奄無氣的社會。政府和士大夫階級,其不振既如此,而宮廷之間,又發生了變故。清穆宗雖系孝欽後所生,顧與孝欽不協。立後之時,孝貞、孝欽,各有所主。穆宗順從了孝貞的意思。孝欽大怒,禁其與後同居。穆宗郁郁,遂為微行,致疾而死。醇親王奕譞之妻,為孝欽後之妹,孝欽因違眾議立其子載湉,是為德宗。年方4歲,兩宮再臨朝。後孝貞後忽無故而死,孝欽後益無忌憚。寵任宦官,驕淫奢侈,賣官鬻爵,無所不為。德宗親政之後,頗有意於振作,而為孝欽所扼,母子之間,嫌隙日深,就伏下戊戌政變的根源了。

內政的陵夷如此,外交的情勢顧日急。中國歷代所謂藩屬,本來不過是一個空名,實際上得不到什麽利益的。所以論政之家,多以疲民力、勤遠略為戒。但到西力東侵以來,情形卻不同了。所謂藩屬,都是屏蔽於國境之外的,儻使能夠保存,敵國的疆域,即不和我國直接,自然無所肆其侵略。所以歷來僅有空名的藩屬,到這時候,倒確有藩衛的作用了。但以中國外交上的習慣和國家的實力,這時候,如何說得上保存藩屬?於是到19世紀,而朝貢於中國之國,遂悉為列強所吞噬。我們現在先從西面說起:哈薩克和布魯特,都於公元1840年頃,降伏於俄。布哈爾、基華,以1873年,淪為俄國的保護國。浩罕以1876年為俄所滅。巴達克山以1877年受英保護,乾竺特名為兩屬,實際上我亦無權過問。於是自蔥嶺以西朝貢之國盡了。其西南,則哲孟雄,當英、法聯軍入北京之年,英人即在其境內獲得鐵路敷設權。緬甸更早在1826和1851年和英人啟釁戰敗,先後割讓阿薩密、阿剌幹、地那悉林及白古,沿海菁華之地都盡。安南舊阮失國後,曾介教士乞援於法。後來乘新阮之衰,借暹羅之助復國,仍受封於中國,改號為越南。當越南復國時,法國其實並沒給與多大的助力。然法人的勢力,卻自此而侵入,交涉屢有葛藤。至1874年,法人遂和越南立約,認其為自主之國。我國雖不承認,法國亦置諸不理。甚至新興的日本,亦於1879年將自明、清以來受冊封於中國的琉球滅掉。重大的交涉,在西北,則有1881年的《伊犁條約》。當回亂時,伊犁為俄國所據,中國向其交涉,俄人說:不過代中國保守,事定即行交還的。及是,中國派了一個昏憒胡塗的崇厚去,只收回了一個伊犁城,土地割棄既多,別種權利,喪失尤巨。中國將崇厚治罪,改派了曾紀澤,才算把地界多收回了些,別種條件,亦略有改正。然新疆全境,都準無稅通商;肅州、吐魯番,亦準設立領事;西北的門戶,自此洞開了。在西南,則英國屢求派員自印度經雲南入西藏探測,中國不能拒,許之。1857年,英人自印度實行派員入滇,其公使又遣其參贊,自上海至雲南迎接。至騰越,為野人所殺。其從印度來的人員,亦被人持械擊阻。這件事,雲貴總督岑毓英,實有指使的嫌疑,幾至釀成重大的交涉。次年,乃在芝罘訂立條約:允許滇、緬通商,並開宜昌、蕪湖、溫州、北海為商埠。許英國派員駐紮重慶,察看商務情形,俟輪船能開抵時,再議開埠事宜。此為西人勢力侵入西南之始。至1882年,而法、越的戰事起。我兵初自雲南、廣西入越的都不利,海軍亦敗於福州。然後來馮子材有鎮南關之捷,乘勢恢復諒山。法人是時的情形,亦未能以全力作戰,實為我國在外交上可以堅持的一個機會。但亦未能充分利用。其結果,於1885年,訂立條約,承認法國並越,並許在邊界上開放兩處通商。後訂開龍州、蒙自、蠻耗。1895年之約,又訂以河口代蠻耗,增開思茅。英人乘機,於1885年滅緬甸。中國亦只得於其明年立約承認。先是《芝罘條約》中,仍有許英人派員入藏的條款,至是,中國乘機於《緬約》中將此款取消。然及1888年,英、藏又在哲孟雄境內沖突,至1890年,中國和英人訂立《藏印條約》,遂承認哲孟雄歸英保護。1893年,續議條約,復訂開亞東關為商埠,而藏人不肯履行,又伏下將來的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