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成功的代價(第4/8頁)

二十七年,……白起攻趙……

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赫罪人遷之。

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楚王走。……白起為武安君。

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兩城。

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韓,拔九城,斬首五萬。

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余萬盡殺之。

白起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攻楚於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攻魏斬首十三萬,攻韓斬首五萬,長平之戰殺人四十五萬。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約戰死兩百萬人,死在白起手上的就占了二分之一,可謂戰國第一殺神。

白起的赫赫功業,全部建立在趙、韓、魏、楚等國的累累白骨之上。而其中最重要,足以影響天下命運的,就是昭襄王四十七年的秦趙長平之役。為了說明這場關鍵性的戰爭,這裏要先從趙國這方面開始談起。

在戰國前期的歷史中,和秦國常發生各種關系的主要是魏、韓、楚、齊諸國,趙國這時還不是戰國舞台的主角。在趙武靈王即位之初,趙國對外屢戰屢敗,北方又受少數民族威脅,處境十分危險。於是武靈王悍然發動了“胡服騎射”的改革,要全國人民改穿遊牧民族的服裝,崇尚遊牧民族的習俗。為什麽?因為遊牧民族的風俗使他們全民皆兵,戰鬥力也比農業民族更強,武靈王相信只有這樣做才能讓趙國強大。

但各位要知道,對古代的中國人來說,這是何等驚世駭俗的事!在先秦的典籍中,不斷強調文明和野蠻的差別就在於“冠帶禮樂”,不斷強調“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如今趙國卻要全民改穿胡服。這等於是向天下宣告,趙國為了活下去,決定拋棄文明,崇尚野蠻!

是啊!只要能活下去,世上又有什麽東西是不能拋棄、不能出賣的呢?這就是所有活在亂世之人的悲哀。秦國如是,趙國也如是。

趙國在“胡服騎射”之後的數十年迅速強大起來。環顧戰國後期的天下,韓、魏早已不堪一戰,楚國幾次戰敗,已是外強中幹。齊國本來是東方超強大國,一度甚至並吞了同為大國的燕國,但齊湣王狂妄自大,結果引來了秦、韓、魏、燕、趙五國的聯合進攻,雖有田單復國,卻已是元氣大傷。此時的國際大勢,已成為秦趙爭霸的格局,只有趙國能夠對抗秦國,成為秦國東進最堅強的阻礙。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一場意外的事件造成了秦趙的火並。秦國進攻韓國的野王城,於是野王投降。但這樣一來,原本仰賴野王城和韓國相連的上黨郡,便被切斷與本土的聯系。韓王懼怕秦國的大軍,便要將上黨郡十七座城送給秦國。結果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便決定投降相鄰的趙國。

馮亭既然不肯降秦,為什麽就願意降趙呢?他的目的就是將趙國拖入這場原本與它無關的戰爭之中。試想,秦國費了這麽大力氣攻韓,本來就要到口的肥肉居然被趙國不費一兵一卒拿走,又怎能不憤怒?一旦秦國的怒火轉向趙國,趙國勢必應戰,這樣便能促成趙韓聯合抗秦的局面。

這是“移禍江東”的毒計,在戰國的大亂世裏,哪裏會有簡單的人物!

請問如果你是趙孝成王,年少即位,朝中都是老臣。面對上黨的投降,你正需要堂皇的政績,會拒絕這樣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嗎?

有時候天上掉下來的未必是餡餅,也有可能是鳥屎,甚至是比鳥屎更糟的東西。難道趙國人不知道嗎?趙國人當然知道。當時趙國臣子平陽君便力勸趙孝成王,不要接受上黨郡的投降,以免招來秦國的報復,得不償失。

趙孝成王答應上黨的投降了嗎?他答應了。因為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不要白不要,這可是十七個城啊!管他以後有何禍患,眼前能拿到的好處是最實在的。自古以來那些陷入財色陷阱的官員,難道不知道可能會有後患嗎?當然知道,他們只是無法拒絕眼前的誘惑而已。

秦國果然如馮亭所料,怒而進攻投降趙國的上黨,於是趙王派老將廉頗率領二十萬大軍前去救援。等趙軍到前線時,上黨已被攻陷,廉頗決定建築壁壘以固守,堅決不與秦軍決戰。秦軍攻打了好幾次廉頗的防線,都沒有辦法攻下來,雙方進入對峙階段。

對峙聽起來很簡單,問題是二十萬大軍屯駐在前線,人吃馬嚼,錢糧耗費不可勝數。廉頗不敢出戰,卻日夜要求增援,前線軍隊頗有死傷,卻無寸土之功,還被外國譏笑說趙人怯懦,年輕氣盛的趙孝成王如何受得了?他三番五次地要求廉頗出擊,揚我大趙國威,廉頗都拒絕了。於是趙孝成王終於決定陣前換將,由年輕新銳的軍事學家趙括代替老邁膽小的廉頗,擔任趙國大軍的統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