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改變,從何開始?(第2/7頁)

 二十六年,晉率諸侯伐秦,秦軍敗走。

共公生桓公,此時的天下大勢已由晉楚爭霸逐漸轉變為楚國獨強,楚莊王成為天下霸主,打敗了晉國。但秦國這時連被楚國打敗的晉國都抵擋不了,相較於康公時期的秦晉互有勝負,秦軍面對率領諸侯聯軍伐秦的晉國,只能敗走。

景公 

十八年,晉悼公強,數會諸侯,率以伐秦,敗秦軍。

桓公生景公(有的記載寫作僖公),此時晉國又生弑君內亂,於是秦國得以短暫擊敗晉國。但等晉國恢復穩定後,又數次率領諸國進攻秦國,秦國都是大敗。此時基本上都是晉國進攻秦國,秦國卻沒有能力進攻晉國。秦國的國勢日漸衰微,穆公的遺業已經快被秦國人吃老本吃光了。

一九七七年在陜西省鳳翔縣發掘了秦公一號大墓,學者普遍認為是秦景公的墓葬。這個墓葬是迄今所發掘的中國規模最大的墓葬,葬具的等級亦為同時代之最;墓內的人殉多達一百八十六人,是自西周以來所發現人殉最多的墓葬。從這裏來看,秦國在外患頻仍的同時,國君仍然不改窮奢極欲,人殉的習俗更是變本加厲。

不過各位讀到現在,應該已經很熟悉秦國和晉國間的恩怨情仇了,也不難看出來兩國的勝負規律。晉強秦弱,當晉國內亂時,秦國就會占據優勢;但如果晉國統一穩定,基本上就是晉國壓倒秦國的局面。

本來按這樣發展下去,秦國終究不會是晉國的對手,但為何最後居然是秦國統一天下呢?因為晉國分裂了,而且這一次是永久地分裂。

哀公 

十五年,晉公室卑而六卿強,欲內相攻,是以久秦晉不相攻。

三十一年,吳王闔閭與伍子胥伐楚,……吳遂入郢。楚大夫申包胥來告急,七日不食,日夜哭泣。於是秦乃發五百乘救楚,敗吳師。

晉國雖強,但實際上已是智、範、中行、韓、趙、魏六家大夫架空了晉君,掌握了國政。而這六家大夫為了決定誰才是晉國真正的主人,展開了激烈而殘酷的內鬥。正因如此,晉國無暇對外發動戰爭。

那麽南方的超強楚國呢?就在秦哀公三十一年,發生了出乎天下人意料的一件大事。天下最強的國家楚國,居然被它旁邊新崛起的吳國給打敗,連國都郢城都被吳國攻破了。

伍子胥像

吳國為什麽會發動這場伐楚之役?就是因為伍子胥這個人。伍子胥原本是楚國人,昏君楚平王殺了他全家,所以他就跑到吳國去,想辦法幫助吳國壯大,然後借吳兵報仇。楚國在這之前因為弑君和內亂,早已外強中幹。伍子胥熟悉楚國內情,於是吳兵一路勢如破竹,打下了楚國的首都。連楚王的屍體,都被伍子胥從墓裏拖出來鞭屍,眼看楚國已經面臨亡國的危機。

那麽楚國究竟被吳國滅亡了沒有?沒有。因為楚國除了昏君外,還有忠臣。楚國的大夫申包胥前去向秦國告急,於是秦哀公出動了五百輛戰車去救楚國,這才挽救了楚國的命運。

秦國為什麽要救楚國?其實秦哀公原本不想救楚,但傳說申包胥在秦國的宮殿旁哭了七天七夜,眼睛中連血都哭出來了。秦哀公嘆了口氣,他說:“楚國雖然無道,竟然能夠有這樣忠心的臣子,又怎麽能讓它滅亡呢?”他終於被申包胥感動,決定發兵救楚。

秦哀公啊,你為楚國忠心的臣子而感動。你可想過,如果有一天秦國要滅亡了,也能有這麽忠心的臣子嗎?答案是“沒有”。因為忠心的臣子,早已被你的子孫自己殺了個精光。不過,這是後來的故事了。

各位可能會問,秦哀公有沒有因為幫助楚國復國,而重振秦國的聲威呢?史書上對此缺乏詳細的記載,但從他的謚號“哀”來看,恐怕情況好不到哪裏去。謚號是中國古代對人一生所做的最後評斷,通常有美謚的,未必是真的很好(人死為大嘛,後人總得幫他說點好話);但有惡謚的,基本上情況都是真的很糟,不是國家動亂就是準備亡國。

惠公  元年,孔子行魯相事。

悼公  九年,吳強,陵中國。

  十三年,孔子以悼公十二年卒。

厲共公 

二十四年,晉亂,殺智伯,分其國與趙、韓、魏。

哀公的太子夷公早死,因此繼位者是孫子惠公,而後則是惠公的兒子悼公,悼公的兒子厲共公(有的記載寫作剌龔公或厲公)。在他們的時代,天下大勢的變化主要有兩方面:

在南方,吳國在打敗了楚國和越國後,很快就向北方發展,中原諸國面對強吳都只能避其鋒芒。但就在新興的吳國與老牌的晉國爭奪中原盟主之際,在吳國背後的越國,那個深受吳王信賴的越國,忽然背叛進攻了吳國。後來的發展就如各位所熟知的,越國滅了強吳,成為新的南方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