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性格造就命運(第2/4頁)

莊公……生子三人,其長男世父。世父曰:“戎殺我大父仲,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遂將擊戎,讓其弟襄公。

莊公生了三個兒子,長男叫世父。按宗法,世父本來是法定的繼承人,將來會繼承父親的爵位和土地。但這時世父卻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

世父說:“我的祖父秦仲被西戎殺了,如果我不能殺了戎王為祖父報仇,我就終生再也不回秦邑。”所以世父就帶領著軍隊去進攻西戎,而把繼承人的位置讓給弟弟襄公。

我希望各位借此好好看看,秦人的本性到底是什麽?一個原本可以坐上族長寶座的人,寧可不要安享權力富貴,而選擇了孤軍殺進西戎報仇,這是血性多麽強烈的一族!這又是多麽可怕的一族!

當然,各位光讀這一段,未必會產生和我一樣的強烈感受。我們不妨拿時代相近的另一個人來做比較。在《史記•鄭世家》中,記載了這麽一段故事:

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於鄭。……幽王以為司徒。……為司徒一歲,幽王以褒後故,王室治多邪,諸侯或畔之。

鄭桓公名叫姬友,是周厲王的小兒子,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叔父。宣王把他封在鄭這個地方,使他擁有自己的領地成為諸侯。而幽王更任命他為司徒,司徒僅次於三公,是周的“三有司”之一,可以說是位高權重。這個人在當了一年司徒之後,發現幽王因為寵信褒姒,政治倒行逆施,諸侯紛紛背叛王室。

如果你是鄭桓公,面對這樣的局勢,請問你該怎麽辦?

身為血緣最近的王室宗親,身為天下有數的諸侯,身為位高權重的大臣,在國和家都處於風雨飄搖的危殆之時,你該怎麽辦?

於是桓公問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

鄭桓公跑去問太史:“王室的禍患事故這麽多,我要逃到哪裏才能免於一死?”

秦人的子孫在最困苦最艱難的時候,仍然不忘記雪恥,要用血性去跟他的敵人拼鬥到最後一刻。周人的子孫安享榮華富貴數百年,到國家有危難的時候,所想的第一件事不是如何匡扶國家,而是要逃到哪裏去才能使自己免於一死!

如果只是拿世父和桓公兩個人相比,或許會覺得桓公實在比世父聰明。但如果秦人和周人個個皆是如此,各位不用占蔔,也可以看出這兩族未來的命運。

誰將興?誰將衰?誰將成?誰將敗?太史公說讀歷史是為了“稽其興壞成敗之理”,為什麽秦國必能崛起,為什麽西周必然衰亡,各位從這裏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更諷刺的是,那個一心拼命的世父最後沒死,在一次戰敗被俘後,又被戎人放回秦國。而那個一心想逃跑的鄭桓公姬友,後來卻在西戎、犬戎入侵王畿時措手不及,結果被殺掉了。拼命的未必會死,想逃的卻先死了,歷史有時就是這麽諷刺。

從歷史來看,決定人生成敗的不過就是兩樣東西,第一是運氣,第二是自我要求。什麽是運氣?往大的方面來說,生在什麽時代是運氣,生在什麽國家是運氣,生在什麽家庭還是運氣。往小的方面來說,有時即使是早上出門決定往左邊走或右邊走,後來你的人生可能就完全不一樣,因為某個方向可能遇到一個你從來沒有想象過的人,或碰到一件你從來沒有想象過的好事。甚至有時你早出門或晚出門五分鐘,你就可能因此而接到或錯過一個電話,就可能改變你的一生。運氣對每個人的人生來說,就是這麽重要。

當然,各位可能會問,既然運氣這麽重要,我為什麽還要努力呢?這是因為運氣不可測,世上沒有人能控制運氣,我們所能控制的只有“自我要求”。什麽是“自我要求”呢?就是你真心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什麽樣的人。注意,是“真心”希望,不是做白日夢時想想而已。必須要真的不斷奮鬥,努力準備,讓自己具備足夠的條件。等到條件具備之後,就等待機會的來臨,然後緊緊地抓住它。

秦人就是這樣一個氏族,他們奮戰不懈,不斷地在等待改變命運的機會。即使在他們全族到了淪為炮灰的最悲慘時刻,他們也沒有灰心喪氣,仍然在不斷努力。而接下來,秦人即將迎來一次千載難逢的良機。

(襄公)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廢太子,立褒姒子為適,數欺諸侯,諸侯叛之。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

西周末年,周幽王寵信褒姒,希望立褒姒為王後,同時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問題是,幽王本來已經有王後和太子了,他的王後是申侯的女兒,太子名叫宜臼。為了立伯服為太子,幽王毅然廢掉原來的王後和太子,這又是一次自壞宗法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