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從張良的故事談起(第2/7頁)

按照常理推論,一個人在做完了這樣驚天動地的大事,全天下都在通緝他的時候,通常都會驚恐不安,草木皆兵,躲在家中或友人的庇護下不敢出來。結果在這一刻,各位看看他的神態,居然是在大街上“從容步遊”!這孩子絕非常人,由此可見一斑。

他“絕非常人”之處在哪裏呢?在他的“膽”。沒有膽的人,怎麽敢去刺殺秦始皇呢?但這時膽氣過人的他,現在已是家財散盡,刺殺也失敗了,已經一無所有。此時的張良,想必不會在思考晚餐該吃什麽,而是在思索他的下一步該怎麽辦。

刺殺秦始皇的行動已經失敗了,他的家財已經散盡了,他現在沒有錢也沒有力量了。但張良仍不願意放棄他的志向,他還想為韓國報仇,那麽下一步他該怎麽辦?

我們讀這段文字,除了看張良處變不驚的膽氣,最重要的是想這一刻他在思索什麽。我要各位做的就是這件事,前面教各位,呂祖謙怎麽讀歷史,左宗棠怎麽讀歷史,現在就把那個方法用上。

這一刻,請把書合起來。想象你就是張良,你該怎麽辦?

好,我們現在想過了之後,再把書打開來。

故事的第一個道理

不用擔心,你剛才想的事情在以後都沒有應驗,只是為了幫助各位了解張良的心境。因為接下來張良就要遇到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轉折,他將會遇到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人物。

每一個人的生命,或多或少都會碰到命運轉折的機會。人跟人的成就差別,就在於能不能把握住這樣的機會。有的人抓住了,從此一飛沖天;有的人沒抓住,從此就只好自怨懷才不遇,蹉跎一生。

那麽,張良又是如何呢?我們看他遇到了誰。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

有一位老人家,朝著張良走了過來。為什麽這裏強調他“衣褐”呢?因為古代衣服的顏色與質地代表著一個人的身份地位,穿著褐衣的多半是低下階層之人。像這樣的一個人,一般人是看不上眼的。可是你們看看,這一段怎麽寫這位老父。

“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老父在張良面前,直接讓他自己的鞋子掉到橋下去。

這裏要細心揣摩。我問各位,從“至良所”這三個字來推斷,各位認為老父和張良是偶遇,還是老父故意有目的而來的?

聰明的朋友從“至良所”三個字就知道,至少在太史公的認知之中,老父是有意而來的。而從後面所發生的事情來印證,他也確實是有意而來的。

老父讓他自己的鞋子掉到橋下以後,回頭跟張良說:“小子,到橋下面幫我把鞋子撿上來!”

一個穿著很窮酸的老人家,當著你的面故意讓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叫你去撿鞋子,你會怎麽做呢?

注意哦!這一刻,趕快再把書合起來。想象你就是張良,你該怎麽辦?

我們現在把書打開來,看看張良會怎麽做。下面這六個字,絕對出乎各位意料。

良愕然,欲毆之。

張良當場覺得十分驚愕,想揍這位老人家一頓。

我每次讀這一段都很想大笑,這才像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血氣方剛的表現。從這個表現來看,張良就算再優秀,其實還是沒有脫離年輕人的習性。

為什麽呢?因為膽氣夠的年輕人,通常很難忍耐自己的血性,這樣的人才會去刺殺秦始皇。

但是,張良有沒有打他呢?

為其老,強忍,下取履。

沒有打。

人都有感情,但人跟人之間的差別,就在於你是用感情控制理智,還是用理智控制感情。不要急,在後面我們還會花很多時間講這一點,因為這和人的成就很有關系。

“為其老,強忍”,看到沒有,因為這個老頭子實在太老了,張良怕一拳打下去不知道會惹出什麽麻煩,他現在還是被天下通緝的狀態,能不惹麻煩就不要惹麻煩。張良忍下來了沒有?忍下來了。可是你看這史書上寫的,他是“強忍”。他不是自然而然忍下來,是強行讓自己忍下來。他不但忍下來,還下去幫老父把鞋子撿上來,這就難能可貴了。

但老父的反應是什麽呢?

是說“謝謝”嗎?不是。

父曰:“履我!”

老父接下來說的是:“幫我把鞋子穿上!”

你看這句話講得多不客氣,不但沒有道謝,還要張良幫他穿鞋。

合上書,想想如果你是張良,你該如何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