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作者生平和作品簡介(第2/3頁)

1967年,受《歐洲人》周刊的派遣,法拉奇作為特派記者,前往越南南方進行采訪,從而成為意大利第一個戰地女記者。她跟隨越南南方軍隊和美軍在槍林彈雨、炮火紛飛的第一線,冒著生命的危險,給報社不斷發回報道文章,見證了那場戰爭的極度殘酷性,強烈地譴責了美軍和越南南方政權。她在七年的時間中,為報道那裏的戰況,曾先後十幾次前往越南及其鄰國。她在那段時間所寫的日記被匯編在一本名為《一無所有及其他等等》(NIENTE E COSI’VIA)的書(1975年由裏佐利出版社出版)中。在此期間,她還曾應邀去越南的河內,在那裏采訪了武元甲將軍等重要人物,並與美國戰俘交談。在她所寫的文章中,既抨擊白宮的外交政策,也表達了對越共政權的批評。當戰事轉移到柬埔寨時,她又去了金邊,對紅色高棉和西哈努克親王的情況作新聞報道。她在河內和金邊時所寫的文章被匯編在一本名叫《西貢及其他等等》(SAIGON E COSI’VIA)一書(2010年由裏佐利出版社出版)中。可以說,該書是《一無所有及其他等等》一書的續集。作為戰地記者,她也還先後去過印度、巴基斯坦和中東,報道這些熱點地區的武裝沖突。

1968年中期,在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被白人種族主義分子槍殺和美國參議員羅伯特·肯尼迪遇刺身亡之後,她暫時離開前線,再次前往美洲。同年10月2日,在奧運會前夕,她前往墨西哥城,報道大學生為抗議軍警占領校園而舉行的示威遊行。軍警開槍,數百名學生死亡,當時,在現場采訪的法拉奇也中彈受傷,人們以為她已死亡,將她擡到停屍間,後被一位神甫發現,才得以僥幸獲救。

1969年,法拉奇再次前往美國,見證了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發射升空。在以男性為主的新聞界,她以女性的獨特視角和犀利的文字寫下的新聞報道深受讀者的青睞。這不僅使她在意大利本國名聲大震,而且揚名海外。阿波羅12號宇航飛行指揮官,身材不高的康拉德曾專程前往紐約拜訪法拉奇,求教日後登月時該說何話。鑒於美國登月第一人尼爾·阿姆斯特朗曾說過“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飛躍的一大步”,才思敏捷的法拉奇於是建議他說:“對尼爾來說,是一小步,對我來說,是一大步。”後來,這位宇航員果然聽從了她的建議,說了此話,並將法拉奇幼時同母親合影的一張照片帶到月球上。法拉奇將這段時間的經歷寫成一書,名為《在月球上的那一天》(QUEL GIORNO SULLALUNA)。

1973年8月21日,法拉奇結識了希臘抵抗上校政權運動的領導人亞歷山大·帕納古裏斯。兩人一見鐘情,傾情相愛,同進共出,成為戀人。無奈命運不遂人意,1976年5月1日,在一次神秘的交通事故中,帕納古裏斯不幸罹難身亡,從此陰陽兩隔。正是為了懷念他,她在托斯卡納家中照看臥病在床的母親期間,寫下了小說《男人》,並於1979出版發行。這是她的又一部力作,成為當年的暢銷書,被譯成十幾種文字,風行世界各國,兩年內,發行量竟高達150多萬冊。該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和紀實性的寫法敘述了這位活躍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希臘政治舞台上的風雲人物的坎坷一生,講述了他為了自由和真理而孤軍作戰、毫不妥協的英雄氣慨。

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她采訪了當時活躍於國際政治舞台的眾多重要人物,匯編到1974年出版的《采訪歷史》(INTERVISTA CON LA STORIA),即我們所譯的《風雲人物采訪記》一書之中。除了《采訪歷史》這部作品外,還有另一部同類型的作品《采訪政權》(INTERVISTA CON IL POTERE)。收入該書訪談錄的寫作時間從更早的1964年一直到1985年為止。至於該書的內容,鑒於《譯者的話》中已作介紹,在此不再贅言。

1975年,她的又一部小說《給一個未出生孩子的信》(LETTERA A UN BAMBINO MAI NATO)問世。是她本人懷孕,而最終選擇放棄生下胎兒的悲慘經歷導致她寫下了這部作品。小說通過孕婦與腹中胎兒的對話來反映人類在生與死、愛與恨上表現出來的復雜感情。這其中既有自傳性質的實錄,又有虛構故事的成分。該書向社會提出了廣為關注的問題:如何看待墮胎。將一個無辜的小生命降生到這個可惡的世界上究竟是否公正,一個婦女為擔當母親的角色,又要冒多大的風險,以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該書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全世界共發行了450萬冊,譯成十幾種文字,為當年的暢銷書之一。

次年,美國芝加哥哥倫比亞大學授予她文學名譽博士學位,稱其為世界上擁有讀者最多的作家之一。總之,20世紀七八十年代,她的新聞和文學寫作都達到了巔峰狀態,成為轟動一時的法拉奇現象。《時尚》和《花花公子》等不少雜志刊登她的肖像和有關她的報道。她撰寫的文章不僅經常出現在意大利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晚郵報》(CORRIERE DELLA SERA)和其他書刊雜志上,還時常出現在世界各大主要報紙雜志上,如美國的《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華盛頓郵報》(WASHINTON POST)、《生活》(LIFE)周刊,法國的《新觀察家》(LE NOUVEL OBSERVATEUR)和《費加羅文學》(LE FIGARO LITTERAIRE)雜志以及德國的《明星》(DER STERN)周刊。